历史

秦末群雄那么多刘邦是怎么胜出的,看看这个人就知道了

  对刘邦和群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为什么能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从英布的失败可以看出。

  对于秦末汉初的历史,很多人为楚霸王的失败,以及韩信没有起来造反而感到可惜。其实,历史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刘邦能从秦末群雄中胜出,其实是历史的选择:从英布的失败,不难看出,为什么项羽和韩信,都不是刘邦的对手。

  削藩的成本

  在中国历史上,想要削藩,总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比如西汉初年,刘邦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得不册封大量的外姓诸侯——比如韩信、英布等人就是典范。不过,刘邦也深知外姓诸侯不靠谱。所以,刘邦册封诸侯没几天,就各种找茬,杀戮这些外姓诸侯。

  九江王英布面对刘邦的磨刀霍霍,也深知再不造反,肯定命不久矣,于是,刘邦和英布的战争爆发。

  此时刘邦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如果能弹压英布造反,那么,弹压过程中支付的战争成本,也得西汉朝廷负担。如果弹压失败,刘邦这个大汉皇帝,也会事实上沦为新的秦王——成本就是西汉帝国大部分疆土,都会丧失。

  所以,削藩成本之大,也让历代君王谨慎。

  局势严峻

  英布的军事才干,即便不能和韩信伯仲之间,最起码也是不弱的。这一点,刘邦十分清楚。刘邦事实上也承认,论带兵打仗,自己不是韩信的对手。以韩信为参照物,结合后来刘邦平定英布叛乱的复杂,也可以判断:英布的带兵打仗水平,要比刘邦高。

  当然这里没有贬低刘邦的意思:这好比一家程序开发公司,老板不一定需要懂计算机技术,而公司的总工程师,其技术水平一定比老板高。但是,这不代表着,老板就不能当老板。

  对于英布的谋反,刘邦天子急忙召开御前会议,研究如何应对这一突发事件。而刘邦手底下大臣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认为薛公能够帮助刘邦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时的刘邦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召见薛公。而薛公,也确实给出了刘邦想要的答案。

  当时英布兵锋正盛,汉军以及诸侯军陆续被英布击破。而薛公也认为:英布确实有取胜的概率。但是英布的见识,决定了英布未必能够战胜刘邦。

  薛公认为,英布有三个选项:

  第一,是客观事实上的最优解:那就是以九江国为基本盘,夺取吴、楚地区,而后横扫西汉朝廷鞭长莫及的齐鲁之地,同时依靠此时的势力,辐射燕赵故地。如果英布采取这样的决策,九江国就有了吴、楚作为战略纵深,同时可以获得齐鲁的社会资源。辐射燕赵,也可以阻断西汉朝廷的影响力。

  这意味着,刘邦此时的地盘只剩下秦国故地。并且在英布的积压下,刘邦想要翻盘,也不大现实了。

  第二个选项,则是一个不好不坏的选项:英布还是以九江国为根据地,而后横扫吴、楚故地,同时挥师夺取韩、魏故地。之后,通过敖仓的粮食储备以及成皋的战略优势,和西汉朝廷长期消耗。

  这个策略不足之处在于,齐鲁等地的资源以及燕赵诸侯,可能都会默认西汉朝廷为正统,最终为西汉朝廷提供战略资源。而战争的本质就是战略资源的消耗。而英布有军事才能,刘邦可以获得较多战略资源,所以相比之下,各有优劣,所以谁能获胜,那就得看天数了。

  最后一个选项,则是最坏的选择:那就是英布夺取吴国故地以及下蔡地区——说直白点,就是两淮地区,此外,把战略资源运送到越地,之后到长沙国,和长沙王会师。

  这个策略是最荒唐的。所谓两淮地区,大致是今天的江苏中部、安徽南部地区。在秦末汉初,这里算是不毛之地。英布夺取这些地区,除了消耗战争资源,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而英布这一选择,意味着自我阉割:那就是,英布事实上的图谋就是和长沙王割据一方。

  这意味着,英布需要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朝廷。而长沙王也未必真会愿意和英布一起胡闹。所以,英布这样做,要不了多久就会败亡:战略资源不占优势,就足以断送英布。

  薛公认为,英布必然选择最差的选项,原因很简单:英布没啥眼光,所以意识不到其他选择。

  事实上,我们当代社会,很多人创业失败,往往也是眼界、格局和认知能力的地下,导致的失败——意识不到自己选择的错误,更意识不到最优解在哪里。

  而历史的走向,也确实如同薛公预判的那样。

  结语

  其实刘邦的优势在于拥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并且,他能识别出战略专家张良,更能根据战略人才薛公的提议,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韩信、英布、项羽,本身不具备战略眼光,也无法判断出应该采信哪种战略,所以,他们的失败,也是一种必然。

  其实,创业开公司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