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上邓艾的早年生活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发迹的?

  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邓艾,灭蜀第一功臣,接受蜀汉后主刘禅的投降。灭一国接受其君主投降,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也已经是天大的功劳得了。然而,邓艾的前半生却一直郁郁不得志,只能做一个看守稻草的小吏,直到他遇到了司马懿,才幡然翱翔青云直上。

  少年丧父,背井离乡

  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因为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家乡就是南阳新野,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攻下荆州后,曾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作屯田民。因年幼,邓艾最初是当放牛娃,但他从小就有大志向。十二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因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天生口吃,升迁无路

  曹魏推行的屯田,分为军屯与民屯,邓艾既然作为被占领地区所迁移百姓,自然是民屯。其实民屯的百姓地位很低,相当于“半农奴”,因此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

  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邓艾却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口吃!典农都尉因此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为稻田守丛草吏,从这个职位的名字也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开始时没有表示感谢。

  尽管职位低下,但邓艾却依然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放弃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心。他该读书读书,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

  得遇贵人,青云直上

  就这样“平淡而又充实”的过了20年,邓艾终于等来了人生的机会。邓艾生于公元197年,公元208年曹操得荆州后被迁往汝南郡,后又到颍川郡。经历多年的磨砺,邓艾终于担任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正始(240—249)初年,魏国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储军粮,对付吴国,因此就派邓艾前往视察。邓艾从陈县、项县一直巡视到寿春。经过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

  于是,便著《济河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邓艾还认为:“从前平定黄巾之乱,为此而屯兵开田。在许都积蓄了许多粮食,目的在于控制天下。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还有战事,每当大军南征,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引水东下。

  如果在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风调雨顺时,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凭着这些积蓄进攻东吴,可无往而不胜啊!”

  司马懿看后,非常满意,采纳并实施了。从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得到了司马懿的慧眼赏识,邓艾也开始平步青云,正始四年(243年),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转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太守。此后邓艾开始在陇西崭露头角,参与抵抗姜维北伐。

  自公元249年至公元262年,邓艾在陇西官职不断升迁,在与姜维的多次对战中,始终不落下风,邓艾的官职也升至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期间邓艾还提出分化匈奴、预料吴国诸葛恪必将败亡等对策,至公元263年灭蜀之战时,邓艾已成长为曹魏的中流砥柱、重要将领。

  邓艾十二三岁就被作为屯田民迁往汝南、颍川,虽然因为才学混了个看守稻草的小吏,但生活依然非常贫困。但他没有放弃希望,浑噩度日,而是始终坚持学习,不懈努力,终于等到了展露头角的机会。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开始平步青云,到六十多岁时,成为曹魏镇守陇西的一方大员。

  一个天生口吃的屯田民、半农奴,当了二十多年看守稻草的小吏,始终没有放弃努力上进,终究成为灭蜀第一功臣,名垂史册,实在是很励志!邓艾用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