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玄宗接手的唐朝是一个盛世,最后为什么还会出现安史之乱

  还不了解:唐玄宗和安禄山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玄宗承接了大唐盛世,为何还会出现安史之乱?

  首要原因是行政区划的弊端渐显,府兵制无法适用。安史之乱发生的时期为唐玄宗时期,但究其根源可以追溯至更早年间,当时唐代国力还十分强盛,行政问题的弊端还不是很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弊端逐渐显现化,最终成了安史之乱的助推者。

  行政区划的弊端主要来源于当时的“州-县”二级制,这种区划起源于隋朝,这是一种为了笼络义军而衍生出来的政策,这种政策在建国初期能起着非常好的团聚作用,为起义军招收人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弊端就是官职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大,统治者为了满足官职数量的需求,只能设置更多的州或县来应付。

  州的数量增多了,那么可瓜分开的管制土地也将增多,而相应的,土地面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分到每个州的管辖范围俨然在逐渐变小,这种问题发展下去逐渐呈现出一种病态,州的问题在县上同样存在,县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每个县的管辖范围在逐渐减少。

  唐太宗意识到了这种问题的所在,于是便按照交通路线来划分15道,朝廷任命的监察官员到这些地方监察,由此,朝廷的行政区划优化许多,管理起来也方便了许多,在此过程中,监察官员始终是临时派遣的。当临时派遣变为常职后,监察区俨然成了新的行政区,这便为后面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府兵制的崩溃。府兵制是基于井田制之上的,这种制度将务农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很好地将劳动力的作用发挥起来,无论是粮食安全还是军事安全,这种模式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大唐时期的主要政策。不过,这么一种政策却因为土地兼并的出现而分崩离析,当时的土地兼并俨然破坏了府兵制的基础井田制,农民失去了土地自然也没心思放在军事训练上。

  统治者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军事上便用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由此,国家士兵的填充将以招募的方式进行,将耕地劳动力和军事劳动力分开。不过,募兵制的出现,为地方起义势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当时这种隐患尤以边境地区最明显。正是行政区划不合理和府兵制遭破坏的问题所在,为后续的安史之乱积累了矛盾。

  其次是统治者的执政弊端。唐玄宗执政时期呈现了诸多弊端,为人怠政懒政,导致朝内混乱不堪。因为前面几代唐王的建设,唐代进入了盛世时代,等到了唐玄宗时期,他没有勤恳地执政,将盛世延续下去,反而尽情地享受,对国事毫无关心。

  唐玄宗贪图享乐,对国事一概不理,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朝纲混乱,官员们不正当的勾当不断增多。奸臣在此过程中得以浮现,贤才反而大受排挤,大唐内政已然陷入了危机重重之中,安禄山的谋反之心便由此诞生了。

  执政者除了不理会朝政外,还任由一些先规遭破坏,比如过往对胡将权力严格限制的规定,在唐玄宗的执政期间,由于听信了小人谗言,边境的胡将权力得到了极大的膨胀,这些势力也极速崛起,安禄山便是胡人将领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这位后面藩镇割据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最后是节度使的不断膨胀。众所周知,安史之乱实际上就是节度使发动的,唐玄宗时期,为了防范大唐边疆隐患,在当地设置了大规模的军事重镇,十大节度使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节度使的权力和势力都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膨胀,加之府兵制的破坏,节度使各自掌权的问题便出现了,军权此时已经不再是中央能掌控的。

  节度使不仅完成了对军权的掌控,还对财权和治权也全面掌管。因为军事重镇的规模过大,军事财政问题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决定将部分财权交由这些重镇,由此,边防重镇逐渐地将财权掌控在自己手中,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目标。

  治权上,原本除了节度使外,还会存有风俗使和巡察使等诸多官职,这些官职本身是相互牵制的,但唐玄宗后来将节度使的权力扩大,让节度使去兼任诸如巡按使和采访处置使等多个官职。这种情况下,节度使实际上掌管了重镇的治理权,安禄山便是依靠这一点将效率提升上来,由此来调动重镇的军事,进而谋反起义。

  结束语: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发生的,贵为执政者,唐玄宗本人懒政惰政的问题十分明显,这让朝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边防重镇的设立更是让有心的节度使寻到机会,最终被反戈也在所难免。当然,府兵制的破坏和行政区划的弊端也成了当中的助推者。

  参考资料: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