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攻打东吴对蜀汉比较有利?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的伐吴之战应该采取什么战略和战术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是让刘备悲喜交加的一年。这一年,刘备终于在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取得了汉中,并且进位自立为汉中王。可是这一年,关羽从荆州出兵讨伐襄樊,在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后,被东吴偷袭后方,夺取了荆州,关羽也在突围时被东吴擒杀。
一、夷陵之战前刘备的选择。
东吴撕毁盟约,夺取荆州,擒杀关羽,不但让刘备失去了《隆中对》里北伐宛洛的军队和基地,还让刘备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随后的日子里,随着曹操的去世,曹丕篡夺了汉朝的江山,建立了魏朝。为了恢复汉室江山,刘备也随后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就陷入了攻打曹魏或者东吴的战略选择难题。
按照战略原则来说,刘备唯一正确的选择,只能是联合东吴,讨伐曹魏。可是,当时的情况是,东吴已经向曹魏投降称臣。刘备想要联合东吴,在一时半会儿是做不到的。如果单独伐魏,就要在东线抵抗东吴的进攻,出兵关中。刘备的蜀汉兵力本来就不如曹魏,这样再加上东吴,就更加捉襟见肘了。而且如果讨伐曹魏,会让曹魏减轻对东吴的外交压力,使得曹魏和东吴的关系更加亲密,这也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攻打东吴又会怎样呢?攻打东吴在战略上是错误的,但是在战术上要比攻打曹魏有利许多。首先从将领上来说。东吴的统帅吕蒙已死,在剩下的将领中,刘备基本上都认识,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刘备的对手。其次,在兵力上来说,由于有群山和长江的阻隔,曹魏对刘备的威胁不大。刘备可以只面对东吴的军队,这样虽然刘备的兵力比较少,但也可以打败东吴。第三,从兵种上来说,刘备的军队有水军,也有优越的山地步兵。在山地作战方面,蜀军要占有优势。第四,从战场地理来说,刘备的蜀军占据长江的上游,在战场形势上有比东吴有利。第五,刘备认为当年自己对荆州人士广有恩德,如果自己出兵荆州,能够获得荆州人士的响应。
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自然是攻打东吴比较有利。于是,刘备选择了讨伐东吴。当时,有许多刘备的部下都不赞成讨伐东吴。不过他们不赞成讨伐东吴,主要是站在战略的立场上出发,不是从战术层次上出发的。比如说黄权在劝阻刘备的时候,就说如果非要讨伐东吴的话,自己愿意做军队的先锋。战后诸葛亮也说,如果法正活着,刘备也不会打如此惨的败仗。所以说,刘备君臣对讨伐东吴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其原因也主要是以上的几个战术优势。
那么,我们都知道,这一仗刘备打败了,而且还打了一个大败仗。这一仗让刘备将他军队的老底都付之一炬,让蜀汉政权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地步。刘备在白帝城病死,托孤给诸葛亮后,诸葛亮全力施展,才稳定了政局。可是由于这一战的损失过大,诸葛亮一生努力想要恢复汉室也未能成功。
二、伐吴之战刘备应该采取的战略和战术。
那么,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究竟该做出什么样的正确行动,才能不蹈覆辙呢?这首先要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战略上,刘备和东吴联合攻曹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针。那么,在当时曹魏和东吴联合的状态下,拆散他们的联盟,联合东吴才是刘备首要的战略任务。所以说,刘备的所有行动,都要围绕着这一战略目标而进行。
东吴和曹魏的联盟是不得已的,是权宜之计。孙权主要是害怕自己陷入刘备和曹魏的夹攻而灭亡,所以才向曹魏称臣。但是东吴上下,都不愿意向曹魏称臣。曹魏的使者到东吴宣旨的时候,东吴的臣子又是拔剑威胁,又是痛哭流涕。这些自然都传到曹魏的朝廷上下,大家也都知道东吴的用心。从这一点来说,曹魏和东吴的联盟就不会长久。如果蜀汉对东吴的威胁一旦解除,就是东吴和曹魏翻脸的时候。
那么,刘备对东吴就有两个途径达到这个战略目标。一是采取和平的手段,派使者和孙权讲和,承认荆州归属东吴的既定事实。这样双方共弃前嫌,重新联盟。可是,由于孙权采取了撕毁联盟的手段偷袭杀害了关羽,刘备就算是想采取这种方式,也会遭到手下的反对,尤其是那些长期跟随自己的老部下的反对。这个方式是刘备无法采取的。
另一个办法就是以战促和。那就是以武力方式,逼迫孙权就范。如果采取这种方式,那么整个夷陵之战的作战,就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那就是只要促使曹魏和孙权的矛盾激化就行,没有必要非要歼灭东吴的主力,要做到双方的实力损失尽量要小。
如果从这个战略出发,刘备对东吴的进攻方式就要完全改变了。刘备在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就不能将当地的东吴的先头部队歼灭或者击退,而是要采取“军有所不攻”的战术。根本就没有必要将近在咫尺的东吴军队击破打跑,而是以一部分军队包围牵制住他们就可以。
东吴为了救援他在西线的军队,只能持续派兵,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援救。这样,刘备的军队就一直占据着战场的主动。东吴要进攻无法取胜,如果从刘备的眼皮子底下撤退,肯定会遭到刘备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东吴变成了进无可攻,退无可退的局面。这样,刘备采取拖的战术,将东吴拖进持久战中来。随着时间的延长,东吴的处境会越来越糟。
在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东吴还要承受着曹魏的日趋严重的讹诈。曹魏在夷陵之战中,就已经开始让东吴进贡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这些玩物。当时东吴的群臣就要求拒绝曹魏的要求。孙权为了战争的顺利进行,力排众议答应了曹魏的要求。但是,战争结束后,当曹丕要求孙权派他的太子孙登做质子的时候,就果断地拒绝了曹丕的要求。接下来双方反目成仇,进入了战争状态。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刘备和孙权的战争进入旷日持久之后,刘备占据着主场之利,东吴是很难支撑的。如果这个时候曹丕对孙权的讹诈愈演愈烈,到了要求孙权派太子入侍的时候,孙权就会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在这个时候,重新和刘备和好是孙权唯一的选择。这样,刘备就会实现以战促和的战略目的。
三、夷陵之战的失败。
但是,刘备并没有这种战略意识,他发动夷陵之战就是要击破东吴,夺回荆州之地,为关羽报仇。所以,在错误的战略方针下,刘备采取了错误的战术方针。他率领军队长驱直入,连续击破吴军,但是也把自己陷入了困境。他的数万军队分布在几百里的山区,连营几十座。在陆逊的严密防守下,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最后被陆逊以火攻打败。
陆逊曾经说过,他害怕刘备水陆并进。可是,刘备失去了关羽这样的水军将领,在水军方面根本不是东吴的对手。他如果水陆并进,直插陆逊的后方,就如同赌博一样。不是全胜,就是大败。不过从战争的最后结果来看,刘备水陆并进逼陆逊决战也不失一条可行之计。
可战略上的失败,以战术上的胜利是难以弥补的。刘备就算是打败了东吴,他的战略形势只会更差。他就算是成功的夺取了部分荆州,也会陷入北有曹魏,东有东吴的不利境地。那么,在双方的夹击下,刘备最终也只能放弃荆州,撤回蜀中。
结语:
在刘备称帝后,他面临着曹丕篡汉和东吴破坏联盟两件重要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必须处理,但是刘备的实力有限,只能对这两件事情进行选择处理。在经过考虑后,刘备不顾部下的反对,发动了夷陵之战,但是遭到了惨败。
这是因为,刘备在战略和战术上都采取了错误的方针。在曹魏独大的情况下,联合东吴对抗曹魏是刘备唯一正确的选择。所以刘备只能采取以战促和,破坏曹魏和东吴的联盟,拉拢东吴的战略。这样,刘备就只能采取牵制拖延战术,将东吴拖入持久战中。这样,东吴最终只能向刘备求和。在夷陵之战后,刘备驻扎在白帝城不退,孙权十分害怕,向刘备求和就是明证。
但是刘备采取了击破东吴的错误战略。在这个战略下,刘备被陆逊拖入持久战,最后遭受了惨败。在这种战略下,刘备应该对东吴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利用东吴军队上下不信任陆逊,指挥不灵的机会。刘备大胆采取水陆并进的战术,直插东吴的后方要害,逼陆逊决战。这样也有可能会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不过由于战略上的错误,即便是刘备打败了陆逊,他面临着曹魏和东吴的夹击,最终也只能撤回蜀中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