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禅为何会选择投降?谯周为何要这么做?
刘禅,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这是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263年8月,魏国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姜维凭借山川之险,把钟会的大军阻挡在剑阁之外,但邓艾却率3万人偷渡阴平小道,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劝说下选择投降,蜀国灭亡。
刘禅是一个没什么主见的人,刘备死后有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死后有蒋琬、费祎、董允匡正,所以他基本不需要独自做出什么决定。当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当时姜维在剑阁抵御钟会,成都的大臣们都没什么建议(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只有谯周力主投降,最终刘禅选择听从谯周的意见。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谯周劝刘禅投降呢?这里先梳理一下历史上对谯周的评价:
一、肯定论
谯周有“蜀中孔子”之称,算是蜀地的大儒,所以他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比如《陈情表》的作者李密,蜀国灭亡时镇守永安的罗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是谯周的学生,因此陈寿对于自己的老师的所作所为自然是正面评价。
在《谯周传》里陈寿详细记录了谯周是如何劝刘禅投降的,当时有人提出两个建议,一是让刘禅前往东吴避难,然后向东吴借兵;二是撤入南中地区,继续坚持抵抗。而谯周则认为,这两条路都行不通。撤入东吴,难免要寄人篱下,而且东吴早晚会被曹魏所灭,一次投降已经够屈辱的了,为何还要第二次受辱?(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如果要撤到南中,则应当早做计划,然后才能图谋,现在大敌将近,祸患在即,底下的人心没有能保证的,很有可能出发之时会生出变故,又怎么能到达南中呢?刘禅仍然有所犹豫,于是谯周列数了四条南中不能去的理由(具体见《谯周传》),最终刘禅选择投降。
於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三国志·谯周传》
陈寿认为,谯周劝刘禅投降是一件大大的功德。第一,保全了刘禅一脉的安全;第二,让蜀地百姓免于战火。陈寿对谯周的评价,有部分人支持,因为从历史大势来看,蜀汉终究会灭亡,坚持不投降,只会死更多的人。
二、批判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谯周劝刘禅投降是大错特错,千古遗恨。比如东晋两位史学家孙绰、孙盛则对谯周提出了强烈的抨击:
谯周说后主降魏,可乎?曰:自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夫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与同天矣。推过於其父,俛首而事雠,可谓苟存,岂大居正之道哉!——孙绰
孙绰认为,身为天子而乞降求活命,实在是奇耻大辱!身为一国之君应该做到与社稷共存亡,当年刘备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要和曹操势不两立,现在谯周居然劝刘禅向仇敌叩首,实在是没有底线。孙盛的观点和孙绰差不多,也认为“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而且提出如果刘禅坚持不降,魏国未必能灭亡蜀国。
明末大儒王夫之则认为谯周罪可通天,为了抨击谯周王夫之还拿冯道和谯周作比较,他说“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冯道作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朝元老”,历来为正人君子所不齿,而王夫之认为谯周比冯道更可恨,因为早在蜀国灭亡之前,谯周就四处散布“亡国论”,认为蜀国必将灭亡,魏国才是最终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