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生前为何没有提防赵匡胤?原因是什么?
后周世宗,名柴荣,显德元年(954年),登基为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
周世宗柴荣如果地下有知,知道最终是赵匡胤夺了他的江山,估计他会气得跳脚。因为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会是赵匡胤。
周世宗不是不担心他的江山会被夺去,他非常担心。毕竟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夺江山的传统,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出现了几十个皇帝,夺江山的也有十多起。这样的频率,不能不让人担心。
同时,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年纪又非常小,柴宗训的母亲符太后又只是一个年轻女子,没什么主见。因此,夺后周的江山是非常容易的,这不由得柴荣不担心。
柴荣为了避免江山被夺,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削夺了李重进和张永德的兵权。这两个人掌控着朝中大权,如果不夺去他们的兵权,柴荣去世以后,他们肯定会夺权,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是让文官掌控兵权。柴荣把朝廷中调兵的权力,交给了范质、王溥、魏仁浦等文官。要调动朝廷中的军队,必须要经过他们的同意。另外,柴荣为了避免这几个人把持朝政,还让符太后也加入了进去掌权。也就是说,必须符太后加上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大臣都同意了,才能够调动兵权。
三是柴荣把他最信任的两个大臣赵匡胤和韩通提拔到最重要的掌兵的岗位上。因为这两个人对他忠心耿耿,所以他认为这两个人是不会造反的。再说了,虽然他们掌兵,但是手中并没有兵权,他们要用兵,必须经过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宰相,以及符太后的同意。
总之,在柴荣看来,他进行了极好的制衡。柴荣去世以后,柴宗训手下的那些大臣大将们虽然都拥有权力,但是没有一个人的权力会很大。而且每个人要行使权力的时候,都会受到别人的掣肘,都不会做大。
经过这一系列安排以后,柴荣觉得他可以瞑目了。
但是事实证明,柴荣的这种安排,有明显的错误。
首先一点,这种大臣们互相掣肘的方式,对于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确实,柴荣的手下,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权力,都不可能把权力做大。然而这样的权力机制,在和平年代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机制。比如明朝,朝廷中采用的就是大臣们权力互相制衡的方式。内阁集团、宦官集团、特务集团等等,就是这样互相掣肘,谁也把别人没有办法。因此,尽管明朝有很多奇葩皇帝,比如常年不上朝的皇帝,醉心炼丹的皇帝,喜欢当木匠的皇帝等。但是朝廷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一直非常平稳。这就是因为这是和平年代。
但是后周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后周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分裂的时代,必须带领军队打仗。你不可能做一个偏安的朝廷,你要想做一个偏安的朝廷,别的国家就会打进来,把你灭掉。就像南唐与后蜀最后被灭掉一样。而一旦用兵,肯定就必然有人掌控兵权。一旦掌控了兵权,权力就失衡了。任何机制体制,都建立在讲道理讲规则的基础上。然而,动用军队是一种不讲道理的方式,是一种依靠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方式。
很多历史研究者都在研究,赵匡胤夺江山之前,有过怎样的预谋,为什么柴荣没有发现?其实,并不是赵匡胤做得有多隐蔽,而是因为在柴荣时代,赵匡胤根本没有夺权的想法和做法。
柴荣死后,赵匡胤夺权,几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前面我们分析了,乱世时期,必须有一个人来掌兵权来打仗。如果没有掌兵权和打仗的能人,那么这个朝代就会消灭。朝廷灭亡了,每一个人都会跟着遭殃。所以兵权集中到一个人手里,是迟早的事。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兵权只能掌控在赵匡胤手里。韩通打仗是不行的,张永德和李重进已经被否定,他们也不可能掌兵。能够掌兵的,只有赵匡胤一个人。
当边关契丹人入侵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为什么无论是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宰相,还是符太后,都一致同意把兵权交给赵匡胤呢?就是因为必须有个能带兵打仗的能人来应对这个危机,赵匡胤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有人说契丹入侵是一个谎言。但不管有没有契丹入侵,兵权最后还是会到赵匡胤手里。因为契丹迟早会入侵,赵匡胤迟早会带兵。
一旦赵匡胤掌控了兵权,在那样一个乱世,他夺位就是必然的。或者说,就算赵匡胤不夺位,肯定也会有另外一个像赵匡胤那样的大将夺位。总之,一个孩子当皇帝,他的江山必然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