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皇帝杀大臣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功高震主那么简单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帝和功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真的是功高盖主?

  谁人不称朱元璋为一代英皇?可又有谁不诟病他对身边人痛下杀手的行为。

  世人当朱元璋好做背信弃义之事,但对有功之臣痛下杀手的绝不止他一人,雍正乃至李世民都曾对身边之人动了屠刀。

  这样一看便会发现,皇帝是否谦和与杀功臣并无关系,那么问题是否出在功臣的身上,真的是功高盖主吗?

  所谓功臣,这些人对皇帝的江山有直接影响。

  或许常人会推断,正是因为有如此大功才会让这些大臣恃宠而骄。

  这看似合理,但这些人能够在浮沉之中得到皇帝的欣赏又如何看不清恃宠而骄的道理,所以背后的真实原因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一、嗜杀成性:即使为皇也逃不过人性

  当朱元璋的大臣是一件劳心的事,相比较其他大臣,除了每日每夜堆积的工作以外,他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小心。

  用民间的话说那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不了解什么时候,这脑袋就不属于自己的。

  此话并不夸张,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为由要了韩国公李善长的性命。

  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心思不纯,虽然没有参与谋反造次的事情,但是却不积极主动地站出来说明,就算是隔岸观火,李善长也有大罪。

  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因为看热闹丢了性命,对韩国公而言,死因实在是憋屈,也能看得出来朱元璋的心眼儿只有“芝麻大小”。再细细一想又会让人觉得朱元璋十分“腹黑”,他是如何了解李善长“知逆谋”。

  多半掌握了确切消息以后却不动声色,一心想看李善长会有动静。

  原本看着李善长没有站队,心中有所懈怠,但李善长不主动汇报,这又让朱元璋开始起了疑心。夜长梦多,李善长在懵懂之中丢了自己的性命。

  杀李善长一事看得出来朱元璋的内心戏非常丰富,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里面有这么多的“戏本子”?

  历史上真正白手起家的皇帝只有两位,一位是刘邦,另一位就是朱元璋。

  两人在成为皇帝之前,身份变化十分跳跃。前者从被官府追捕的逃犯一跃成为锤下汉朝之基的大帝,后者曾经是吃过“翡翠白玉珍珠汤”的乞丐,最后开创明代乾坤的明太祖。

  从社会底端爬上金字塔的顶尖,对于这样的人而言,他们不会只沉浸于自己的成就,更多的心思都会放在如何守住自己的所得。

  自己是怎样登基的,最熟悉其中过程的人不是同床共枕之人,反而是这些“功臣”,越大的功意味着他们的威胁越大,登基之前,这些人可以被看作左膀右臂,登基之后,这些人就越发地碍眼了。

  在朱元璋的设想当中,在他之后,能够坐上这龙椅的人只能姓朱。

  他能镇得住这些功臣,可不代表子孙也能如他一般,有着如此“长远”的考量,朱元璋手中的刀也就举了起来,只是这一次,刀尖对着手边的大臣。

  二、雍正:和善的前提是彼此都不越界

  朱元璋杀功臣是有心之举,他只怕留下的人会在日后成大患,所以只要找到借口就不会犹豫。

  雍正不一样,他杀功臣的过程中多了几分迫不得已,但与朱元璋一样,都是为了守住皇帝之位。

  雍正痛下杀手的正是年羹尧,在影视作品中,年羹尧虽然出场不多,但是次次都让人记忆深刻。

  剧中有一段正是皇帝与年羹尧兄妹吃饭的场景,年羹尧坐着向皇帝请安,要皇帝的大太监苏培盛亲自夹菜。

  是否真有这么一段过往,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却可以肯定年羹尧确实有僭越的行为。

  历史上的年羹尧本应该是最为雍正包容的人,在他死之前,雍正确实对年羹尧的许多行为都选择睁只眼闭只眼。

  当年策妄阿拉布坦侵犯边疆,雍正派出康泰率兵与之对抗。此人临阵带兵而返,不仅增长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嚣张烟火,还丢了大清的颜面,此事惹得雍正龙颜大怒。

  年羹尧主动请缨,在战场上一展优秀的能力,自此接二连三为雍正平定战乱,立下赫赫战功,受皇帝恩宠。

  雍正不是朱元璋,能够被称为“劳模”的皇帝自然清楚不可自断双臂,更何况年羹尧能力过强。

  有他在,边疆还不至于让他头疼,于是,雍正给了年羹尧名利和皇帝的“恩宠”,可年羹尧却头脑发了昏。

  他脾气暴躁,哪怕对方是同品的大臣,他也照骂不误,在雍正面前毫不收敛。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年羹尧以为自己可以获得永远的恩宠和皇帝无限的包容,但君臣之间向来都有一条横亘其中的深渊,忘记的年羹尧要用性命来买教训。

  雍正三年,年羹尧被削官夺爵,当啷入狱,雍正思索再三,赐年羹尧自尽。

  雍正是皇帝,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坐上这个位置便要与世间所有人保持距离,没有人能够跨过这条深渊。雍正可以赏赐一个人,但不能容忍这个人的僭越。

  年羹尧真的想要谋逆吗?这反而是不会的。雍正先是抄了年羹尧的老巢,又把他贬低官职,年羹尧也没有想要拿回兵权。

  他选择和皇帝“赌气”,他要喝酒吃肉,就是不肯低头认错。表面上潇洒得意,暗中已经把家人送走。这说明年羹尧知晓结局,但他终究不肯相信雍正会杀了他。

  三、总结

  二人之间有太多的牵绊,雍正起了杀心到最终挥下屠刀用时良久,前文所说的几分迫不得已正体现在此处。

  朱元璋和雍正都是皇帝,但到底都逃不脱人性的考验,世人亦是如此。

  当手中的东西分量越重,人就不会有孑然一身时的潇洒。倘若是为了守住手中的东西,多少人会毫不犹豫选择消除那些被视为“障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