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没落士族的杜如晦,遇到了最好的伯乐李世民
杜如晦,字克明,唐朝初年名相,协助李世民南征北战、登基即位。唐太宗继位后,杜如晦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杜如晦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杜家的仕途之路不太好,官职是越做越小了。曾祖父杜皎在北周朝廷任开府仪同,乃正一品大员。祖父杜果是大隋朝的工部尚书,正三品。
他爹杜咤虽然不在朝廷了,但仍然正五品的昌州长史。到了杜如晦这一代,他们杜家的仕途算是走到头了,到了二十岁当官的年龄,却还是白丁一个。
不过毕竟是官员后代,凭借他爹的关系,杜如晦还是抢到了一个常调预选的名额。这是为那些无官可做的士族子弟准备的,相当于官员预选区。杜如晦没有办法,只能先排着队碰碰运气。毕竟士族背景摆在那,捞到个下级官吏倒不是什么难事。
礼部侍郎高孝基来常调队伍面试招聘时,一眼便相中了杜如晦,对他很是喜欢。对他的评价是“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不过喜欢归喜欢,高孝基嘴上说得好听,但只给了杜如晦一个九品县尉的官职。
对于这么一个官职,杜如晦大失所望。但高孝基安慰他说,官职是小了一点,但正好可以在基层历练历练。金子嘛,迟早是会发光的。
但失望归失望,对于一介平民的杜如晦而言,能有个差事就算不错了。虽然上升的通道很窄,但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的话,自己下辈子就要在田间地头度过了。
于是郁闷的杜如晦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离开了老家陕西长安县,奔赴滏阳就职。但对于杜如晦这种心负远大志向的人,很快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出头之日的生活。他心一横直接拍屁股走人了。杜如晦无故潜逃,差不多已经彻底葬送了他的仕途了。
但杜如晦心里也并没有多难受,他虽然官职不高,但对于天下的形势却是十分清楚。虽然隋朝表面上歌舞升平,但实则暗流涌动,天下恐怕将要有大事发生。
公元617年冬天,李渊父子率领二十万大军攻陷了隋都长安城。此时正在老家种田的杜如晦第一时间前去投奔。但是仅凭他这么一个农民打扮的人,别人凭什么接见你。
不过,似乎这次杜如晦时来运转了,他竟然在大街上遇到了房玄龄。房玄龄此时是李世民的记室参军,跟办公室秘书差不多。
房玄龄此时在大街上闲逛,干什么呢?他在市井东看西瞧,搜罗着未被发掘的人才。跟今天的“星探”类似,不过他这是“杰探”。于是这两个人就这么因缘际会,相见恨晚。
两人相谈甚欢,对当下的家国大事加以讨论,越聊越觉得对方真是天纵之才。天才总是惺惺相惜的,在房玄龄的大力推荐下杜如晦成了秦王府的兵曹参军。
兵曹参军是八品官阶,只比他之前的县尉高一点点,但他的上司是秦王李世民,这不是那河北的窦建德能比拟的。杜如晦的仕途,终于要起飞了。
但还没等他开始大展拳脚的时候,他就被李渊一纸御令调出了秦王府,派他到陕州出任长史。李世民也并没有想太多,反正秦王府人才济济,也不缺这一个杜如晦。
但房玄龄却深知其中深意,他对李世民说道,这是皇帝有意要削弱秦王府的势力,为将来太子登基铺平道路啊。其他人走了也就算了,这个杜如晦是万万不能让他离开的啊。
没想到房玄龄如此重视这个杜如晦,李世民这才反应过来,上书极力要求将杜如晦留在自己身边。李世民很快就会知道,当初留下杜如晦是多么正确的选择了。
618年,陇西大军阀薛举率数万兵马进逼长安,要颠覆李渊的政权。面对薛举的进攻,李世民带上房玄龄与刘文静迎敌,在多方不利因素叠加之下,唐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在再三思索之后,李世民决定正式启用杜如晦,让其参与军机大事。
房玄龄善于在极短时间内谋划出多种策略,而杜如晦则能在诸多的策略中准确找出最优解。房谋杜断的完美配合让唐军的战力大涨,一举击溃了薛举及其儿子的军阀势力,将陇西归于李唐之下。
而这只是杜如晦与房玄龄合作无间的开始,之后讨宋金刚、伐刘武周、捉窦建德、垮王世充,再到最后的策划玄武门之变。这二人一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帮助他坐稳了江山。
而李世民自然对其委以重任,杜如晦被封为蔡国公,官居右仆射,已经是丞相之首,百官之长了。当然杜如晦也不负皇恩,同房玄龄等人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将封建王朝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