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备离公孙瓒投靠陶谦,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史家多称其为先主。这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向青州刺史田楷(公孙瓒手下)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前往救援,到徐州后陶谦给刘备增丹杨兵四千,刘备于是归属陶谦,正式脱离公孙瓒。

  真正历史上,刘备并不像《三国演义》里那么风光,靠着“大汉皇叔”的名头混得风生水起。真实历史上刘备起步非常艰难,由于不是士族出身,刘备自184年聚合徒众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而后又于中平五年(188年)参与镇压张纯叛乱的战斗,以前后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县尉(县里三把手),放在今天来说就是一个县的公安局局长,好像官挺大了,但在古代连入仕都不算。公元188年,袁绍任中军校尉、曹操任典军校尉(两千石),而刘备连一个六百石的县令都没混上。

  后来,大将军何进派毌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时与盗贼力战立功,任为下密县丞(县里二把手),不久又辞官。后来又任高唐尉、高唐令等职。不久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于是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职位比县令高、比太守低,一千石)。

  早年间,公孙瓒、刘备同在大儒卢植门下求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备把公孙瓒当作自己的兄长,所以才会投靠公孙瓒(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初平二年(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两千石)。在老同学公孙瓒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刘备终于混到了郡守的位置。

  按理说刘备和公孙瓒关系不错,在公孙瓒手下混的也不错,他为何脱离公孙瓒投奔陶谦呢?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让刘备不得不做出选择:

  第一,刘备是一个不甘人下的人,陶谦给的条件太优厚。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的评价中有这么一句话——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意思是说刘备虽然受尽曲折,但却始终不甘为人下。刘备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但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就是因为他始终有着一颗“自立门户”的心。

  公元194年刘备随田楷(田楷是刘备的直属领导)救援陶谦,当时陶谦给刘备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刘备自己的兵力很少,只有千余人,还有一些乌丸杂骑,因为毕竟在公孙瓒麾下,不可能发展太多兵力。陶谦当时被曹操打怕了,亟需有人留在自己身边共同对付曹操。

  于是他先是派给刘备四千丹阳兵,汉末三国时期,丹阳精兵天下闻名!有了这四千人对刘备自身实力是大大的提升。第二,陶谦还表刘备为豫州刺史,自汉灵帝末年重新设立州牧之后,州牧、刺史已经军政大权在握的一方诸侯,所以刘备能够跻身成为一州之主,这是他无论如何不能拒绝的。

  第二,公孙瓒杀了刘虞。公孙瓒之所以能够成为汉末一方诸侯,就是因为在幽州镇压叛乱,抵御乌桓、鲜卑的寇略。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因为刘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为幽州牧。

  公孙瓒是个狠人,对待乌桓、鲜卑的态度就是一个字,杀!史书记载,公孙瓒一听见乌桓、鲜卑寇边,就像听见仇人来了一样,上去就是一顿砍。而刘虞作为皇亲宗室,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拉拢、安抚,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两人由于政见不合,慢慢的就产生了矛盾。

  初平四年(193年),刘虞率兵攻打公孙瓒,兵败被俘,惨遭杀害(刘虞是个好官、好人,但不适合乱世)。刘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他死后,幽州及流亡至此的百姓都痛哭流涕。加上刘虞品德端正,在朝廷很有威望,公孙瓒就这么杀了刘虞,大失人心,刘备心里肯定也不认可。

  第三,刘备看出公孙瓒必将败亡。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得到了整个幽州,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其实此时已经看出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必将败亡。

  本来公孙瓒对袁绍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在界桥之战、龙凑之战中接连被袁绍击败,杀了刘虞后,公孙瓒和袁绍进入相持阶段。但却是连战连败,地盘逐渐被袁绍蚕食,公孙瓒干脆在易京坚守不出,当起了缩头乌龟,终于在公元198年被袁绍攻灭。刘备敏锐的嗅觉,让他提前脱离公孙瓒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

  官渡之战时,刘备看出袁绍将败,提前连接刘表脱离袁绍,也是一招漂亮的后手。刘备作为一代枭雄,总是有着敏锐的嗅觉,和把握时机的能力。事实证明,刘备脱离公孙瓒、袁绍都是无比正确的原则。这一方面说明刘备有着不一般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也说明刘备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志在天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