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项羽还有十万大军,项羽为什么要带着800精锐骑兵逃跑
对垓下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要逃跑?且只带800精锐骑兵?
司马迁把项羽美化得“不忍直视”,所谓的“垓下之战”只是汉军对楚军的收编,因为项羽抛下大军自己跑了;所谓的“乌江自刎”也并不存在,因为项羽在东城就被干掉了。
至于项羽为何扔下10万大军逃跑?答案并不复杂: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鸿沟和议”达成后,项羽长舒了一口气,他率军向彭城东撤,可刚走出不远就得到一条晴天霹雳的消息:大流氓刘邦撕毁协议率军追击来了。
项羽惊恐之下率大军向南边的谯县撤退。这很奇怪,彭城才是他的大本营,为何他不向彭城撤退呢?理由很简单,彭城遭受了灌婴的袭击,到那里相当于等着被合围。
很多人认为“鸿沟协议”是刘邦占了便宜,其实不然,项羽更期望达成和议,因为数年的楚汉战争,楚军表面上胜多负少,但实际上在战略上已经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
彭城之战后,刘邦被围困在荥阳,各大诸侯纷纷叛刘邦复归项羽,可“鸿沟协议”时,东边齐地被韩信占领,北面燕、赵、魏,中部的关东,腹心地带的梁、陈之地,全都在刘邦的控制之下,项羽四面楚歌且后续供应困难。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才有“项羽恐,乃与汉王约”。
所以,当他听说刘邦撕毁协议后,立刻决定抛弃彭城向南逃窜。可刘贾联合英布又挡住了他南下的去路,所以项羽再次调转方向,向垓下逃跑。
唠叨这么多背景资料,就是想告诉您:号称“万人敌”的项羽,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勇敢,此时他已经吓破了胆,逃跑是他唯一的选择,虽然他手上还有10万大军。
楚军终究没跑得过汉军,他们被30万汉军团团围住,那场让人“热血喷张”的垓下之战爆发了。但请您接受我的一盆冷水:垓下之战就是一场笑话,汉军晃着膀子大摇大摆地收编了8万楚军,余者逃散。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在前一天夜里,项羽带着800精骑神不知鬼不觉地逃跑了!天亮后汉军才发现,于是刘邦下令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剩下的人“捉兔子”。
当年的“巨鹿之战”项羽以10万灭秦军40万,“彭城之战”以3万灭汉军56万,以他的战力,10万对30万,才1:3,小菜一碟,咋就一枪不放跑了呢?
其一,项羽的胆被吓破了
垓下之夜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失色:难道楚地尽失吗?司马公可真能编,楚地尽失难道意外吗?如果没有这个判断,他何必弃大本营彭城而南逃?
接着凄美的“霸王别姬”上演,一个五次屠城的恶魔,愣是被司马公塑造成了重情重义的伟丈夫,却隐藏了他逃跑时的惶惶不可终日。
既然重情重义为何不带走虞姬,生死与共才对啊,凭什么你跑了人家要先死?还不是占有欲作祟吗?
再联系前文的背景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项羽根本没有丝毫的血性了,他唯一的目标就是活命,就是逃跑。这哪里是那个大英雄项羽?司马迁一心美化项羽,可不经意间还是被我们窥破了项羽的真面貌!
其二,除了逃往江东他别无选择
客观讲,项羽的选择面并不大,一是想办法打一场反击战,从军事上解除危机;二是战略性撤退,以图东山再起;三是束手就擒,以屈辱换活路。
第三条路风险太大,基本上是死路;第一条路有一定可行性,可惜项羽没了胆气,所以他只能在第二条路上碰运气。
那么项羽究竟想往哪里撤退呢?江东恐怕是他唯一的选择。
司马迁在乌江自刎中安排了一个情节,项羽面对请求他过江的船翁,很man地说:当年我带8000江东弟子过江,如今孤身回去,哪有脸再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了。
这个情节编得太好了,难怪《史记》那么迷人。可回到历史,这个情节完全不可信,既然项羽这么有血性还逃什么?直接跟江东子弟在垓下携手赴难啊,那才是个真英雄嘛。
从项羽的行程来看,他就是想逃亡江东,而且是扔掉江东子弟独自逃命,完全不顾“吃香”,至于能不能东山再起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保命要紧。想想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为李清照被愚弄而愤愤不平。
其三,10万大军成了累赘
那么,项羽为何只带了800人逃跑,10万马仔跟着不香吗?
最早项羽也是这么想的,他从谯县逃到下城父,再逃到垓下,如果不被围困他还将带着大军继续向南逃。可是垓下的四面楚歌让他意识到:10万大军已经成了逃跑路上的累赘!
人马越多行动的保密性越差,项羽是乘黑夜悄然出逃,当然不敢带太多的人。对项羽来说,最理想的结果就是汉军被蒙在鼓里好几天,他可以从容出逃。其次是被发现了,10万大军当炮灰替他拖住汉军。
可惜800人还是太多了,天亮后还是被汉军发现了,留下来的楚军也没当炮灰,更没替他挡住汉军的追击。更有意思的是,即便这800人还不断有人开小差,等到达阴陵时仅剩100多人。
阴陵之战可以看做是垓下之战的延续,5000对100,这仗没啥悬念,项羽带着仅剩的28人逃到东城。东城之战又在司马迁的妙笔之下,变成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接下来就是“更璀璨”的“乌江自刎”,单手斩百人、不肯过江东、赠马乌亭长,头颅赠故人,每一个情节都震撼人心,可惜都靠不住,因为在《史记》中还有另外一个线索:项羽根本就没到乌江,在东城他就被干掉了!
《史记项羽本纪》:“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史记高祖本纪》:“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只是这样的描述一笔带过,很不显眼,很容易被忽视。
到达东城时,汉军有1000人,项羽身边仅剩28人,早已吓破了胆的项羽,还能再逃出250里吗?所以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所谓“乌江自刎”其实是司马迁的虚构,在“肉体消灭”和“精神塑造”之间建立一个强烈的感官冲击。
这就是项羽这么个屠夫式的人物,竟然成了后世精神象征的原因。其实真实的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扒得体无完肤!
我们没必要指责司马迁,他有他的史观,他可以按自己的视觉解读历史。当然,您也可以有您的解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