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乐毅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乐毅是燕国八百多年历史上唯一出现的名将了,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杀,赵国军队青壮派遭到了老贵族全面清洗,乐毅剧辛庞缓这些高材生纷纷跑路。乐毅转投到了当时正在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旗下。

  公元前284年,乐毅成为了诸侯联军的统帅,带领弱小的燕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市,只剩下即墨跟莒在苦苦抵抗。

  这场战争足足持续了五年的时间,这时候国内就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说,七十多座城市,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来,就这么两座城市打了这么多年,这分明就是养寇自重。领导要当心他有想法呀!

  燕昭王是一代明君,没有听这种传言,可是老皇帝死了之后,他的儿子燕惠王,对这种流言蜚语深信不疑,结果把让燕国得志于天下的名将逼走。把国家崛起的唯一一次机会白白浪费。

  以前我们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都会责怪燕惠王昏庸。其实只有读懂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才能明白当时人物的行为逻辑,绝对不仅仅是昏庸这两个字能够解释。哪怕是英明神武的一代明君燕昭王,其实他也怀疑过。

  智者千虑,也有一失

  这件事情其实乐毅本人也是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的。不是说他的人品有问题,而是在选择国家战略决策上面给自己埋了一个雷。

  公元前284年,诸侯联军打败了齐王的主力部队,齐国的实力受到了重大的创伤,这个时候诸侯联军就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继续打下去呢?这次出兵的原因就是因为齐国吃独食,偷偷吞并宋国,打破了天下的均衡。

  现在已经把他打到残废了,天下各国的实力对比再次恢复了平衡,其他的诸侯联军就觉得算了吧,得饶人处且饶人。

  燕国那边跟齐国有灭国之恨,现在盟友解散了,要不要打下去就成了一个问题。

  剧辛说:齐国强大燕国弱小,都是靠着兄弟们的帮助我们才有今天,现在他们各回各家,我们也就适可而止吧,占领一些边境城市落袋为安,也算是报了仇。

  乐毅反对:齐闵王这个家伙在国内大搞改革,国内贵族早就恨不得他去死,现在我们一鼓作气,绝对不会有什么人去给他卖命的,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史记: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

  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

  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

  从战术的角度来说,乐毅的说法完全具有可行性,后来也确实证明他成功了,但是在战略上这有一个巨大的bug。那就是如果齐闵王死了,齐国又有了新王,痛改前非,那么他所说的优势将会不复存在。

  诡异的事发生了,这个时候楚国过来插了一手,据说啊,他们是把齐闵王拿下来,想要趁火打劫逼他割地。齐闵王有骨气不答应,楚国恼羞成怒虐杀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不好吗?

  齐闵王就是砧板上的肉,他答不答应,重要吗?杀了他还惹一身骚。

  战国史上还没有外国人杀一国之君的事发生过。楚国人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呢?不就是想要帮齐国人解决麻烦吗?毕竟一个横跨齐燕的国家出现,任谁都不安心。

  齐国在齐闵王死后马上立了新王,列国对于燕国取得的战果触不及防,谁都没想到燕国居然有这么一口好牙。一个个开始上蹿下跳。

  六月之间,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秦王、魏王、韩王会于京师。

  这几位去洛阳开会谈什么的不言而喻。如此乐毅陷入了持久战。

  这个持久战,持续了五年时间,到了第三年的时候,有人就跟燕昭王进谗言。这个谗言并不可怕,只要拿出证据条理清晰把它怼回去就行,最可怕的是这种谗言,他说的是真的。

  史记: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

  燕昭王的圈套

  战争持续了三年时间,三年时间在外国作战,如果一个将领有想法的话完全可以在军队里头,刷新自己的影响力,安插自己的亲信。政府唯一可以拿捏他的,就是他的后勤,可问题是乐毅对齐国贵族采取安抚措施收买了人心:

  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

  这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在齐国那边获取后勤。也就是说如果他想造反的话,燕昭王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燕昭王说:如果没有乐毅,我怎么能够报得了这个血海深仇呢?就算他想当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让人把他的妻子儿女全都送到齐国,还把王冠礼服都送过去。

  有没有觉得这个操作有点熟悉啊?三国时期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不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吗?阿斗要是不行,君可取而代之。燕昭王这些政治操作,恰恰说明他的内心深处根本就不相信乐毅。

  乐毅要是直接接受,那吃相太难看了,而且他这个王是燕昭王封的,其他诸侯怎么能允许这种事发生?列国王族哪个不是历史悠久,经营百年,化家为国的千年贵族?乐毅一个草根出身的人就因为有本事就可以当王,要是同时代的白起廉颇等人有样学样那还得了?

  这是把乐毅放在火炉上烤,他除了拒绝没有别的办法了,可是现在拒绝了以后再想干这种事情,那就是当着天下人的面前打自己的脸。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燕惠王的担忧

  那为什么燕惠王不学他爹的成功经验呢?因为此一时彼一时啊,燕昭王在,乐毅顶破天也只能够在齐国称王,反正齐国是别人家,丢了,燕昭王也不心疼。

  可现在新君即位,乐毅功高盖世。他就多了另外一个选项,万一他杀回来当辅政权臣怎么办?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都会支持他的,毕竟他是为燕国报仇的英雄。

  燕昭王一代明君,乐毅的军功章有他一半,燕昭王活着,乐毅敢回来夺权,多半没好下场。

  可燕惠王这个黄口孺子,他在乐毅面前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不明真相的人甚至都会觉得他真需要乐毅扶着!燕惠王可不想被扶,他也不愿意把希望寄托在乐毅的忠诚上。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