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后世如何评价尧?尧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尧,又称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上古四圣之一。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尧代帝挚为天子,都平阳。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辟位二十八年后,尧病逝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安葬于谷林(山东鄄城),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主要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的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为深远。他们通过“考古”来确定自己心中圣王所处的时代,甚至不惜“伪造历史”、虚构人物。于是神话史变成了信史,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成了有据可查的历史人物。在《国语·鲁语上》中,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已进入到后天的五帝序列,但鮌(鲧)、禹、契、冥等也在这个序列之中;但看不到他们之间一脉相传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帝喾和尧完全不属于黄帝、颛顼一脉。

  儒家创始人孔子和继承者孟子最推崇的上古人物不是炎帝、黄帝,而是尧、舜、禹,所以大赞尧、舜、禹并编造出他们禅让的历史,但却没有将他们纳入同一血缘系统,故《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这应该是接近神话传说事实的。“五帝”之名当是战国时代的产物。直至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方才出现。从现有材料来看,在战国中后期,“五帝”并不固定。直到战国末期的《五帝德》、《帝系》才最终确立五位古帝的名字: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一谱系是古代神话历史化的重要里程碑。司马迁的《史记》采用《五帝德》和《帝系》的五帝系统。按照司马迁所列出的五帝谱系,尧为黄帝四世孙。随着神话时空被挤占,神话传说改变了性质,神话人物改变了身份,神话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化进程。

  历史评价

  《尚书》:“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韩非子《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麑,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吕不韦《吕氏春秋·召类篇》:“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刘德:“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百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

  汉武帝:“千古帝范,万代民师,初肇文明,世人敬赖。”

  刘安《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范仲淹:“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浲水,舜亦致薰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