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什么乾隆要严肃处理历仕康雍乾三朝的老臣张廷玉?

  为什么乾隆要严肃处理历仕康雍乾三朝的老臣张廷玉?被无情的夺爵抄家还取消退休待遇,这背后的原因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讲讲,接着往下看吧~

  张廷玉,字衡臣,出身官宦世家,是康熙初期大学士张英的次子。这张英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康熙十分欣赏张英的才学,特意命他来教导太子胤礽读书学习,后来年幼的雍正也跟随张英学习,张英也算是雍正的帝师了。张廷玉从小在父亲张英的培育下肯定是差不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9岁的张廷玉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其实张廷玉26岁就准备参加考试的,但是正好那年他父亲张英担任总裁官,所以张廷玉作为亲属回避了。

  在张英致仕退休养老后,康熙十分怀念他,在得知张英的儿子张廷玉考中科举任翰林院检讨之职后,于是就召见张廷玉询问其父的近况,康熙在问完之后又想考验一下张廷玉的才思,因此又问了些别的问题。

  面对康熙的提问,张廷玉对答如流,不卑不亢,表现得非常完美,因此获得了康熙的赏识和提拔,被特意加封以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之职享受四品官待遇。

  此后在康熙朝,张廷玉身居内廷,子承父业,最终官至吏部侍郎,但这还没有达到他的仕途巅峰。康熙去世后的雍正一朝才是他真正的舞台。

  在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纷乱中,雍正为了不引起父亲康熙的猜忌,伪装成无欲无求,不结党不营私的形象,这就导致雍正继位后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急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雍正知道老师张英的儿子张廷玉很有才干,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所以雍正决定把他纳入麾下。

  雍正继位之后先是让张廷玉入值南书房,负责教导自己的儿子们读书,后来又让他出任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张廷玉又以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就这样逐渐步入大清的权力核心。清朝不设宰相,张廷玉的权力就等同于宰相。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又因为西北战事特设了军机处,命张廷玉和怡亲王胤祥、蒋廷锡负责筹建。军机处初创时期的职能制度都是由张廷玉策划制定的,军机处成立后张廷玉自然成为首任军机大臣。在这一时期张廷玉权力达到顶峰,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当时朝中除了雍正最喜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之外,就属张廷玉权力最大。

  其实雍正能注意到张廷玉是因为他是老师张英的儿子,有这层关系所以雍正就能信得过他。但让雍正真正决定重用张廷玉,还是因为其办事风格很合雍正脾性,张廷玉办事认真负责,效率很高,处理事务头脑灵活。

  雍正曾经夸张廷玉一天做的事,别人十天都做不完。此外,张廷玉还是个工作狂,现在职场的996在他面前都不算什么,他在兼领军机事务后经常熬夜加班到次日早朝,在轿子里还在处理政务。试问这样的员工哪个老板不喜欢?尤其老板雍正也同样是个工作狂,与张廷玉脾性相投。

  除了办事能力强,张廷玉还有极高的品行操守。他为官清正,不以权谋私,史书中说他“绝苞且,杜请花,锉玫肃然”。雍正总担心他的工资不够花,曾赏赐给他不少金银珠宝,还有一间当铺,以使他经济富足。

  由于张廷玉和雍正的关系即是君臣也是挚友,皆因二人性格相投,办事风格也极其相似,雍正在给张廷玉回复奏折时曾称二人名为君臣实为挚友,他与张廷玉十余年未曾分离一日,雍正如此说这可不就是比喻二人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好基友么?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病危。临终前他召见了十六弟庄亲王胤禄、十七弟果亲王胤礼、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将继承人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托付给了四人。张廷玉是满清历史上第一位成为顾命大臣的汉臣,足见雍正对他的信任。

  雍正还特意在留给乾隆的遗诏中提到了张廷玉,将来张廷玉去世后一定要让其配享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只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到后来可以供奉皇后,再后来宗室、功臣的神位在得到皇帝批准后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大臣的神主牌位可以供奉到皇室家庙中,接受历代帝王的香火供奉,这对于外姓大臣来说是死后能享受到的最高殊荣。在清朝历史上配享太庙的几乎都是满臣和宗室贵族,张廷玉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等四位顾命大臣本来是辅佐青年乾隆处理政务,但是乾隆虽然年轻却颇有政治头脑,自身完全有能力决策政务,四个顾命大臣分散他的皇权反而让他感到掣肘。可这又是雍正的临终安排,乾隆也不敢违背父亲的一番好意,因此继位之初对四人还是礼遇有加。

  不过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果亲王胤礼去世,乾隆终于找到了收回皇权的机会。乾隆先是炮制了废太子胤礽长子弘晳逆案,将胤禄牵扯其中,借此机会罢免了胤禄总理王大臣的职务,让其赋闲在家。

  随后乾隆就开始着手准备收拾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也不难办,当时朝堂上满臣和汉臣本来就关系紧张,乾隆稍加引导,张廷玉和鄂尔泰就由“暗斗”改为“明争”,平时见面连招呼都不打。

  张廷玉当时是汉臣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汉臣都以他为领袖,鄂尔泰则是当时满臣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满臣以他马首是瞻。乾隆坐山观虎斗,乐于看到满汉大臣之间互相制衡,毕竟这样权力才更容易集中到乾隆手中。

  这个局面对张廷玉来说其实也不是坏事,如果鄂尔泰能和张廷玉一直斗下去,也许张廷玉的结局就不会那么凄惨。

  可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病逝了,这个平衡被打破了,胤礼英年早逝,胤禄赋闲在家,现在鄂尔泰也去世了,当初雍正留下的四位顾命大臣,只有张廷玉权力最大了。

  这种局面是乾隆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鄂尔泰去世后,乾隆立刻提拔自己的心腹大臣讷亲取代了鄂尔泰的位置,还让讷亲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并且特意交代内阁行走列名时把讷亲的名字排在张廷玉前面,这明显就是在打压张廷玉。

  无论是工龄还是年纪,讷亲都比张廷玉差远了。古代人十分重视名位,乾隆让资历威望以及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如张廷玉的讷亲在名位上列在他前面,这让他很难接受。

  再加上张廷玉是一个严谨到近乎偏执的人,他之前给乾隆提出的一些建议都被乾隆否决,现在又看到讷亲名位列在自己之上,张廷玉也琢磨过味儿来了,这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心灰意冷,索性就想撂挑子不干了。

  乾隆十三年(1748年),已经76岁的张廷玉给乾隆上书,想告老还乡申请致仕退休,乾隆却没有批准,乾隆给张廷玉下谕旨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这意思就是说张廷玉受康熙和雍正两朝厚恩,是先皇定下的顾命大臣,将来还要配享太庙的,当然要为朝廷倾尽最后一颗脑细胞啊。

  历史上的乾隆其实非常好面子,他比较注重名声,所以他继位之后就算对父亲雍正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不满,但也对他们也是礼敬有加。

  清朝历来就有文臣不得封伯爵以上爵位的规矩,但乾隆刚一继位就特意封张廷玉和鄂尔泰为三等伯爵,表面功夫还是做得非常到位,只是在暗地里找机会对他们进行打压。如果让张廷玉这样的大功臣告老还乡,岂不是显得刻薄、让天下人耻笑么,乾隆可不想在历史上留下刻薄功臣的恶名。

  虽然乾隆不批准,可是张廷玉却坚持要告老还乡,后来乾隆又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例子来劝他,而张廷玉却拿明朝朱元璋批准刘伯温告老还乡的事来回敬乾隆。

  一听到朱元璋和刘博文这个例子乾隆就不高兴了,他生平最瞧不上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卸磨杀驴大肆诛戮功臣,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太好的名声。张廷玉拿朱元璋来和乾隆作对比,乾隆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索性不再搭理张廷玉,也不让张廷玉辞职。

  君臣二人就这么闹了几天变扭,乾隆又主动给了张廷玉台阶下,考虑到张廷玉年纪老迈,特批张廷玉可以十天处理一次政务,五天面见乾隆一次,商议军国大事。

  这种待遇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独一份了,但是张廷玉明白乾隆此举只是做给外人看而已,实际上两人三观不同,也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还是坚持要辞职。

  事已至此,乾隆的耐心也是到了极限,看张廷玉还这么坚持,索性干脆就批准了他的辞职。

  可是张廷玉这个磨人的老妖精却又来烦乾隆了,原来张廷玉也知道自己天天嚷嚷辞职会触怒乾隆,他怕乾隆一生气剥夺了自己配享太庙的荣誉。

  其实张廷玉本人对雍正赏赐的配享太庙资格十分重视,于是他要求乾隆写一份“保证书”,就是保证将来不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乾隆内心一万句妈卖批,但是看在张廷玉是三朝元老的份上,他还真给张廷玉写了一份“保证书”。

  按照宫廷规矩,皇帝给大臣写了书信,大臣得进宫当面谢主隆恩,但是张廷玉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他没有亲自入宫面谢乾隆,只是写了个折子,让儿子张若澄进宫代替自己谢恩。

  乾隆向来比较注重细节,张廷玉没有亲自入宫谢恩,乾隆就认为他对自己不够尊敬,加上之前攒下的怨气,乾隆就要传谕旨谴责张廷玉不敬天子的行为。

  负责拟旨的大臣是大学士傅恒和协办大学士汪由敦,乾隆一面让他们起草诏书,一面当着他们的面就唠叨了一番对张廷玉的不满。

  这个汪由敦却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是张廷玉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一看自己的老师得罪了乾隆,赶紧跪下替老师请罪。

  出宫后汪由敦又赶到张廷玉家里给他通风报信,张廷玉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又一次搭错了筋,他这回竟然亲自入宫请罪,这一下把他和汪由敦都坑了。

  因为乾隆谴责张廷玉的谕旨还没发下去,张廷玉就来请罪了,那肯定就是傅恒和汪由敦二人中有一个把这事告诉张廷玉了。

  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是满臣,自然不会这么做,唯一能去张廷玉那里告密的只有他的学生汪由敦。乾隆极为愤怒,谴责张廷玉结党营私,革除了汪由敦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职务,并在早朝上让朝臣商议张廷玉的罪名。

  朝臣们都建议将张廷玉罢官夺爵,并撤销其配享太庙的资格。这时候乾隆又故意展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他特意下旨不许撤销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只褫夺了张廷玉三等伯爵的爵位,并且让张廷玉继续在朝为官戴罪立功。

  于是张廷玉辞职的事就这么被耽搁下来,他如果从此消停不再作妖也就没事了。然而老张就不是个稳当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的长子永璜英年早逝,乾隆正处在悲痛之中,张廷玉却在这当口又提出告老还乡。

  乾隆的儿子去世了,作为臣子的张廷玉非但不伤心,还在这时候提出告老还乡,这让饱受丧子之痛的乾隆更加震怒。

  因此乾隆大发雷霆,他把配享太庙功臣的名单扔给张廷玉,并让张廷玉对比名单看看自己是否有资格能配享太庙。

  这一下张廷玉知道自己是彻底触怒乾隆了,他慌忙下跪请罪,主动请求撤销自己配享太庙的资格。乾隆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罢免了张廷玉的一切官职,让他回家养老了。

  不过就这样乾隆还没消气,后来四川学政朱筌牵扯进文字狱案,张廷玉是朱筌的老丈人,于是乾隆借此机会派人抄了张廷玉的家,将雍正赏赐给张廷玉的金银财宝全部没收了。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在老家安徽桐城去世,享年84岁。张廷玉的遗体埋葬在桐城龙眠山。

  乾隆听说了张廷玉的死讯之后十分感慨,最终还是遵从父亲雍正的遗命,将张廷玉的神主牌位供奉进了太庙中,于是张廷玉就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可以说是晚景凄凉,他的“好搭档”鄂尔泰也没好哪去。就在张廷玉去世的这一年,都已经去世十年的鄂尔泰也牵扯进了文字狱中,最终被乾隆撤出了贤良祠。

  张廷玉与乾隆闹掰,完全是二人性格不合以及行事风格不合所导致的,张廷玉与雍正脾性相投,两人名为君臣实为挚友,而乾隆与张廷玉却风格不合,这也说明了乾隆与老爹雍正的风格也并不相合,也难怪历史上乾隆推崇祖父康熙,处处学康熙并以康熙为榜样,而鲜少效仿和推崇老爹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