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顗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周顗,字伯仁,生于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出自汝南郡望的周氏家族,家在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省汝南县王岗镇一带)。周顗自幼刻苦勤学,博览群书,知书达理,加之品貌端正,在家族中很快崭露头角,声誉很好。
周氏家族在汝南虽是名门望族,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出现了一些纨绔子弟,行为放荡,只知道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对此,年少的周顗尽管不能劝阻和纠正,却主动与这些子弟保持一定的距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怎么合群。众人见此,从不敢与他亵玩,甚至玩笑也不去开。正因如此,周顗深受族人、尤其是族中老人的高看和器重,对其寄予厚望。
司徒掾贲嵩、广陵人戴渊等人,均为当时名士,对于周顗十分敬重。特别是戴渊,举秀才后要到京城洛阳谋取前程,特地前往汝南拜访周顗。戴渊家在广陵郡,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一带,千里迢迢赶到汝南去见周顗。
但是见面后,他发现周顗彬彬有礼,言谈举止均合乎礼仪,且口才极佳。自知能力不及,一向能言善辩的戴渊竟然只是端坐听讲而已,直至离开也没敢多说什么话。过后,戴渊逢人便说周伯仁是天下英才,年轻有为,将来必是一代贤能之士。
二、宦海沉浮
周顗少年时期便有良好的声誉,加之汝南周氏巨大的家族影响力,州郡政府屡次征召他,想让他出仕为官。但是,周顗认为自己还年轻,需要继续读书,增长才干,充实知识,就一再拒绝。一直到他弱冠之年,承袭了其父武城侯的爵位后,来到朝廷担任秘书郎,管理图书经籍。
这是一个闲职,平时工作并不忙,此外皇家藏书丰富,使其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读书深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研学经国济世之学。这对年轻的周顗来说,这肯定是件好事。
可惜的是,周顗的这种好日子并没过多久便结束了。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儿子司马衷继位,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
晋惠帝脑子有问题,皇后贾南风出来揽政,胡作非为,将一个朝廷内外弄得乌烟瘴气,晋武帝分封到各地的司马家族的藩王们不乐意了,纷纷出来作乱夺权,这便是前后持续十六年之久、造成深重国家灾难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时,周顗迁尚书吏部郎,后为东海王司马越之子司马毗属下的长史。司马越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的军队后,废掉晋惠帝,改立晋怀帝,独掌大权。周顗看出司马越不能成事,就逃走了。
西晋灭亡前后,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国中大乱,周顗随着族人逃奔到江南避乱,后被琅琊王司马睿赏识,追随他在江东立足。在司马睿这,他与王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西晋灭亡后,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江东建邺城(今江苏省南京市)重建了国家政权,是为东晋,司马睿即晋元帝。周顗为东晋王朝的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是国家重臣。
三、冤屈而死
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时,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等人出力甚巨,被视为开国元老,出现了司马氏与王氏共同掌权的现象,史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与司马睿私交很好,忠心皇室;王敦却蓄谋造反,尽管晋元帝一再忍让他。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举兵杀向京城建康。作为王敦堂弟的王导处境尤为尴尬,被好朋友晋元帝所怀疑。王导为求得皇帝原谅,就率领族人跪到宫门前请罪。这天,恰巧周顗入宫,王导请他无论如何在皇帝面前帮帮自己:“伯仁,我全家百余口,就靠你了。”周顗知道此刻正是敏感时期,不便当众说明,所以尽管自己进宫就是要到皇帝那担保王导不会助王敦谋反,可就是没同王导说话。他进宫时从王导面前一言不发走过。
在宫中,周顗为王导说尽了好话,使晋元帝相信王导不会跟随王敦谋反。晋元帝与周顗私交也不错,就留他在宫中吃饭,周顗好酒,喝得醉醺醺的,被人架出宫。出来,又见到了王导,他们还在那跪着。王导想上去问问他皇帝那边的情况,周顗却还是一言不发走过。这让王导深为愤恨:平日里的好朋友,在关键时刻竟然如此绝情绝义!
回家后,周顗酒醒后,再次写下了替王导一家求情的奏疏,派人送进宫去,呈上御览。
不久,王敦率军入京,晋元帝成为傀儡。王氏兄弟趁此除掉一些政敌,当王导见到周顗的名字赫然在列时,想想他之前对自己的绝情,一时间竟忘了他们深厚的情谊,居然没有向王敦替周顗讲情。结果,周顗被王敦叛军所杀。不久,王导在宫中发现了周顗写给皇帝的为王导一家求情的亲笔奏疏,在奏疏中,周顗说愿意以周家数百口性命担保,王导不会谋反,奏请皇帝刀下留王导一族人身家性命。
见此,王导追悔莫及,痛哭流涕,自己在能帮周顗免于一死的时候,却狠心地置之不理,最终害死了他。此后,王导逢人便忏悔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