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元璋为何会非常痛恨蒲氏家族呢?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甚至动不动就要对人进行剥皮实草、夷灭三族的酷刑。但是这些都不是朱元璋干的最残忍的,他最残忍的一件事是对一个他最憎恨的姓氏进行全族流放,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是什么样的人会让朱元璋以如此狠毒的手段来对付他们呢?

  西方有部著名的戏剧叫做《王子复仇记》,很多人看了之后心情都久久不能平复。其实关于复仇,中国人才是最执着的,小到一人之仇,大到一国之仇,中国人都会把它当作终身的使命去报复。连我们文质彬彬的孔夫子也坚决主张复仇,而反对以德报怨——而后人断章取义以为孔子主张以德报怨,孔子的原文是这样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也就是说孔子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德报怨”,因为如果大家都以恩德来报答怨恨,那么以什么来报答对你有恩德的人呢?显然以德报怨是不公平而且不符合逻辑的。实际上孔子甚至积极主张复仇,《礼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也就是说,对于父母之仇,孔子主张直接以手刃仇人为报仇要求。父母之仇尚且如此,国家之仇更是如此了。到了汉朝时期,逐渐兴起的公羊学派更加积极地主张复仇,他们提出“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这也是后来汉朝对匈奴发起数次征讨战争的理论源泉——他们是在替刘邦的白登之围和吕后报仇。

  朱元璋以恢复中华为口号,因此也免不了有报仇的成分在其中。他们当时提出“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认为中国要以天道为指示,报还曾经的耻辱和仇恨。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当时许多人都特别讨厌的中国公敌——泉州蒲氏家族。之所以限定为“泉州”,是因为这个蒲氏家族很独特,他其实是在泉州永居的一个外国家族,并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唐朝时期,中国特别的开放,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工作、生活。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但是后面继承唐朝的五代十国,以及公元960年建立起来的宋朝都继承了唐朝这种开放的胸襟和气魄。宋朝的时候,一个色目人来到中国泉州一带经商,并且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且发展壮大。宋朝并没有排斥他们,反而对他们非常优待。

  尤其是在蒲寿庚时期,那时候虽然宋朝已经在风雨飘摇当中,但是给予蒲寿庚的优待可一点儿都没有少,甚至让他一个外国人做泉州市舶司提举——这是一个肥的流油的差事,负责征收过往旅客税收的相关事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濒临灭亡的南宋政权对蒲家族非常信任——他们不相信这样一个自己一路开绿灯的家族会对自己下毒手。公元1276年,蒙古人大规模南下,志在一举消灭南宋。

  这个时候,南宋的大部分官员带着小皇帝宋端宗往南撤退,希望找到机会光复天下。当年11月的时候,南宋朝廷撤退到了泉州一带,文官、武将又累又饿。这个时候,当时的泉州第一大家族,在史书上被记载为:

  “泉州太守蒲寿庚者,本西域人,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

  的蒲寿庚对南宋朝廷伸出了橄榄枝,他许诺自己可以为朝廷提供住处、粮食、物资。颠沛流离几个月的官员们对此十分惊喜,只有宋末三杰张世杰看出了蒲寿庚神色不对,觉得他必然心怀叵测,因此坚决反对。但是不少人还是被他欺骗了,在南宋犹豫不定的时候,他派人“尽杀南宋宗室”,郑思肖《心史》记载,蒲寿庚“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同时还追杀宋端帝和宋末帝。

  本来就穷途末路的南宋王朝经历蒲寿庚这一折腾,没多久就“咽气”了,3年以后,南宋灭亡。由于蒲寿庚在元朝灭亡南宋的过程当中立了大功,所以他后来特别被元朝重要,官至福建行省中书左丞,成了泉州一带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族。在没有中国文化的约束下,也许蒲寿庚认为自己做得完全没有错误——他不过是选择对自己对有利的那一条路罢了。

  但是,在包括朱元璋在内的红巾军起义军看来,蒲寿庚完全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乱臣贼子,而且是灭亡故国的重要帮凶,所以当时的忠臣义士都对蒲寿庚恨得牙痒痒。朱元璋当然也不例外,他当了皇帝之后,为了报国仇,报“十世之仇”,下令将蒲家全族充军,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不得登仕籍,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家族也就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姓氏,只能世世代代继续这种耻辱生活。可见朱元璋之心狠手辣了。

  不过似乎包括元朝人在内,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个以背叛换来地位和权力的人。元代脱脱等编撰的《宋史》,明代宋濂等人编撰的《元史》都没有为蒲寿庚立传。可见其实他们也不喜欢蒲寿庚这个人,甚至不屑于来给他立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