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辅累立战功俨然朝廷柱石,最终却死得很潦草
张辅(1375年-1449年9月1日),字文弼,明朝初年重臣、名将,河间王张玉长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张辅出身于将门之家,成名于靖难之际,扬名于异域安南,最终以古稀之年惨死塞外,“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累立战功。征交趾,生擒黎季犛……公为朝廷眷,毗宠渥日隆,官至太师,天下倚以为重,四夷咸知其名。权珰王振视大臣如属吏,独礼公。”张辅是朱能、丘福死后唯一长存的永乐名将,四征交趾、两征漠北、平朱高煦之乱,俨然朝廷柱石,然而这样的人物却死得如此潦草,令人扼腕。
初出茅庐——靖难之役
张辅是永乐帝麾下名将张玉的长子,燕王起兵靖难之后,张辅跟随其父张玉力战南军(朱允炆军队)。建文二年(1400年),南军在东昌之战中大胜燕王的军队,张玉战死。《明史》记载:“张辅,字文弼,河间王玉长子也。燕师起,从父力战,为指挥同知。玉殁东昌,辅嗣职。从战夹河、槁城、彰德、灵璧,皆有功。“当时朱棣亲自率军冲锋南军军阵,南军主将盛庸将朱棣诱入包围圈,燕王麾下将领张玉、朱能分别率军救援,朱能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吸引分散敌军。朱棣最终被救出战场,张玉则力战而死。“王闻张玉败没,痛哭曰:‘胜负常事,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将,殊可悲恨!’”张玉战死后,张辅接过父亲的重担并迅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于夹河-藳城之战、灵璧之战中立下大功。靖难之役结束后,张玉因功封信安伯,随后再封新城侯。
擒杀“四帝”——扬名安南
张辅之名起于靖难,成于安南(越南)。明军入越的原因有二,其一:建文二年(1400年),越南陈朝权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胡季犛的举动是对明朝重建”华夷秩序“和”朝贡体系“的公然挑战;其二:明、越两国因边境领土问题出现冲突,广西、云南官员向朝廷控诉越南侵占领土,明、越关系恶化。
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派镇守广西都督佥事黄中率五千士兵护送陈朝“前国王孙”陈天平(陈添平)回越南,在越南境内的支棱隘被胡军截击,明军战败,陈天平被“处凌迟罪”,明成祖得知此消息后“决意兴师”。9月,明成祖派总兵官朱能(由他佩“征夷将军”印,在军中时病卒后,由张辅代替)、左副将军沐晟、右副将军张辅等率军征安南,至次年八月,胡季犛及其子胡汉苍被押送京师,明军灭胡朝。
永乐五年(1407年),明军主力班师后,原陈朝后人起兵反明,“逆贼简定、邓悉等聚众,请益兵剿之”。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明成祖再派张辅入越,张辅率军击灭“简定帝”陈;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命沐晟留下继续讨伐叛军,召张辅班师,命其督运北征。然而交趾之乱始终未定,明成祖遂于永乐九年(1411年)三命张辅入越,至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军击败叛军,俘获重光帝“陈季扩”,灭亡“后陈朝”。《大越史记全书》记载:“辅所至多行杀戮,或积尸为山,或抽肠系树,或煎肉取䐧,或炮烙为戏,至有剖胎为二馘以应令者。诸京路以次受降。其遣民尽掠为奴婢,及转卖去而四散者矣。”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明军班师回京,但交趾随即又陷入混乱,明成祖四派张辅入越。张辅前后四征交趾,擒杀四帝,史载:“前后建置郡邑及增设驿传递运,规划甚备,交人所畏惟辅”。至宣德年间,明军在交趾大败,明廷决议放弃交趾,张辅力争未果。李贽感叹道:“使定兴辅不还京师,得似沐黔宁长守交趾,以至正统十四年乃卒,则安南岂有先定兴辅而陷没者哉。”
英雄暮年——身陨土木堡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张辅随明成祖北征蒙古;七月,明成祖病危,召张辅统率全军。明仁宗即位后,“是年八月,昭皇即位,进辅太师,掌中军都督府”。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并引诱各功臣为内应,张辅反向明宣宗报告虚实。平定朱高煦之乱后,张辅威名益盛,却也因此受到猜忌。宣德四年(1429年),明宣宗下诏解除张辅兵权,只给其虚职,命其常侍左右。
明太祖朱元璋曾明令宦官不得干政,然而宦官在仁宗、宣宗之时权力日深。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也以年老淡出政坛,“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入犯,王振诱导明英宗亲征,“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老矣,默默不敢言”。土木堡一战,明军全军覆没,武将重臣多人战死,明朝由盛转衰。张辅一代名将,威震安南,却在古稀之年惨死塞外,英雄迟暮!谈迁在《国榷》中说:“当时最善兵望重,不为振屈,毋逾张英公,其人虽老,独不为赵营平、马伏波乎?以三十年之威名,将干掫帷幄之是赖,竟徇一腐竖,委骨尘露,传所云智老而偷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