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遇刺案是怎么回事?背后主谋是谁?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闰正月十八日夜间,许久没有宠幸曹皇后的宋仁宗驾临坤宁宫,二人温存之时,突然被宫外的嘈杂声和惨叫声惊醒,之后便发生了宋代历史上著名的宋仁宗遇刺案。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时仁宗听到嘈杂声后翻身坐起就要出宫看个究竟,幸而曹皇后机警,紧紧将仁宗抱住,坤宁宫的宫女和宦官们在危急关头竟然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谏道:“外边情况不明,侍卫尚未来到,陛下此时出去万一有个好歹,您让天下的黎民百姓怎么办?”仁宗一听惊出一身冷汗,便问宫内当值的宦官外边是怎么回事,旁边的宦官何承用就回答说是乳母责罚小宫女,打得狠了些。曹皇后一听就火了,说:“贼人已经在殿外杀人了,情形万分紧急,你这个时候还在撒谎,是要蒙骗皇上吗?”这时候仁宗才知道,外面有人正拿着凶器到处找自己。
仁宗一听,一时竟没了主意,倒是曹皇后处变不惊。她一面派人去通知卫队前来护驾,一面让跟前的宫女和宦官做好守卫,并重赏大家奋勇抵抗。
由于天黑,敌我难辨,曹皇后把凡是愿意抵抗的人的头发剪下一绺,大声说:“天亮以后,以此为证,护驾有功,必有重赏。”
不抵抗,必死无疑;抵抗,或许等到援军到了,既能保住性命,还能立功,不如拼死一战。于是,坤宁宫的宫女和宦官们打开宫门冲了出去。
冲到外面才发现,其实乱贼并不多,也就四个人。而且,他们都认识。原来在殿门口行凶的人竟然是皇帝在崇政殿的亲军武官卫士——颜秀、郭逵、王胜和孙利。
就在宦官和宫女们与四个刺客混战的时候,宋仁宗的宠妃张美人突然来到坤宁宫,并以身护在宋仁宗面前。
此情此景令宋仁宗深感意外和无比感动!而大批禁卫军的到来也迅速扭转了危险的局面。混战中,禁军侍卫王中正连发数箭,当场射死颜秀、郭逵、孙利。王胜一看势头不好,趁乱逃跑了。禁军侍卫搜查了一夜,也没有找到王胜。
宋仁宗给主管宫内守卫的副都知杨怀敏下令:彻底搜查,生擒王胜,严加审讯,搞清图谋。三天后,当杨怀敏率领卫士在宫城的北楼里找到王胜时,王胜连伤带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这个杨怀敏并未执行上谕活捉王胜,而是让卫士们一拥而上,将王胜乱刃分尸。
欧阳修的《归田录》是这样记载的:“庆历八年正月十八日夜,崇政殿宿卫士作乱于殿前,杀伤四人,取准备救火长梯登屋入禁中,逢一宫人,问:“寝在何处?”宫人不对,杀之。既而宿直都知闻变,领宿卫士入搜索,已复逃窜。后三日,于内城西北角楼中获一人,杀之。时内臣杨怀敏受旨“获贼勿杀”,而仓卒杀之,由是竟莫究其事。”
虽然四个刺客全被杀死,但是皇帝遇刺这么大的事,毕竟是要有人负责的。
以副宰相参知政事丁度为首的一派认为针对皇帝的刺杀关系到政权的安危,主张彻底调查案件。而主管全国军政的枢密使夏竦,则认为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不必大张旗鼓的去调查,派出御史和宦官在皇宫内调查就行了。
一个要揭,一个要盖;一个是要将宫廷秘案大白于天下,一个是唯恐后宫隐私暴露在世人的面前。根据司马光《涑水记闻》的记载,丁度和夏竦两个人从早朝开始争论了两个多时辰,双方都是据理力争,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仁宗皇帝采纳了夏竦的观点:在宫内秘密调查处理,不要把事情搞大。
缘何如此低调?一是宋仁宗赵祯“天性仁恕,用刑忠厚。”其次估计是家丑不可外扬吧。
侍御史宋禧受命入宫调查。由于凶手颜秀等四人已经被诛杀,宋禧只能是把值班卫士和宫内的宦官宫女讯问一遍,然后上奏仁宗。
仁宗阅后,建议息事宁人,但御史台不让。还有比刺王杀驾更大的事吗?竟然要不了了之,那置王法于何地?于是御史台的长官御史中丞鱼周询带领御史们上了一道表章,请求严惩杨景宗等人。他们认为这几个人负责宫城的守卫,保卫着皇帝的人身安全,手下的侍卫竟然动手在宫殿里杀人放火,这些人竟然不不知道,是失职,失察,甚至是渎职!
面对御史台的弹劾,宋仁宗也不能一再庇护。于是,主管皇城司和兵器的官员们都被惩罚了。
负责宫城守卫的勾当皇城司、建宁军留后杨景宗被解除皇城司的领导职务,降级到地方任职,知济州。济州就是现在的山东巨野。宦官入内都知司的副都知邓保吉也被贬出京城,到阜阳担任地方的治安官员。而宦官副都知杨怀敏的处理却比较耐人寻味,他被降级为文思使贺州刺史,却不需要赴任,还在宫内掌管着皇城司。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二评论说:王从善等五人皆外迁,独怀民领职如故,枢密使夏竦庇之也。
仁宗皇帝显然也想偏袒杨怀敏,但御史台并不买皇帝的帐。御史何郯、胡宿纷纷上表,请求皇帝遵守国家法令,公平对待所有犯法的官员,不要因为个人感情厚此薄彼,最终迫使宋仁宗将杨怀敏逐出京城,贬到了滑州,就是河南省的滑县。
《宋史·何郯传》载:“杨怀敏以卫卒之乱,犹为副都知,郯又与昪及鱼周询论之。仁宗召谕云怀敏实先觉变宜有所宽假郯等皆言不可卒出之。郯争辩尤力。帝曰:“古有碎首谏者,卿能之乎?”对曰:“古者君不从谏,则臣有碎首;今陛下受谏如流,臣何敢掠美而归过君父。”帝欣纳之。”
杨怀敏被逐出京城以后,御史们又将矛头对准了枢密使夏竦,何郯等人称夏竦为奸邪之臣,认为夏竦在此案中极力为杨怀敏开脱,是为了结交宫里有权势的宦官,完全没有考虑皇帝的安危,一心为私,没有半点忠心。杨怀敏既然被追究责任,夏竦也必须罢免。
几天后,仁宗将夏竦罢免,出判河南府,到洛阳做地方官去了。
至此,颜秀叛乱一案虽告一段落,但却没有查明案件的来龙去脉,所以有关案件的传说一直被朝臣和市井之民所议论。
一、颜秀四人因何叛乱?
二、幕后主谋是谁?
查明了幕后主谋也就查明了叛乱的原因。一直以来,人们揣测的主谋基本上就是两个人,一个是江疏影饰演的曹皇后,另一个是王楚然饰演的张美人。
比如,谏官王贽就上了一道奏章,称颜秀等人作乱的幕后主使不是别人,正是正宫娘娘曹皇后。王贽的理由是颜秀等人叛乱当晚曹皇后的表现太太镇定了,她先关闭宫门,不让皇帝出去,然后动员宦官们抵抗,保卫仁宗皇帝的同时,派人速召卫士杀贼救驾,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好像未卜先知胸有成竹似的。王贽认为一个女人猝然临之,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镇定自若,杀伐果断,这怎么可能?但是王贽却忽略了曹皇后出身将门,熟知文韬武略的这一因素。
本来曹皇后妥善应对了这场宫廷兵变是有功的,宋仁宗也称赞她不愧是将门之女。现在听王贽这么一说,反倒变成了一个阴谋家,罪大恶极。面对王贽的恶毒指控,曹皇后一概置之不理。倒是宋仁宗耳朵软,心里犯起了嘀咕。
宋仁宗也不想想如果是曹皇后主谋,贵为中宫之主的曹皇后究竟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和张美人争宠吗?如果是这样,手段也太低级了吧?所以当御史何郯得知此事后,马上就上奏皇帝说这肯定是有人故意诬陷曹皇后。目的就是让您废黜皇后,以便有人取而代之,您可不能上当。仁宗听后觉得有理,也就不提这件事了。
那么,为什么又说主谋是张美人呢?原来张美人是石州军事推官张尧封的二女儿,八岁的时候就进宫寄养在贾婆婆也就是电视剧《清平乐》里边的贾教习名下,学些歌赋,尤其擅长跳舞,长大后被宋仁宗纳入后宫,深得仁宗宠爱,可谓宠冠六宫。庆历元年的时候,被封为修媛。因她生的两个公主先后夭折,她就自己请求降为美人。在宫中,张美人并不把其她嫔妃放在眼里,但曹皇后位居中宫之首,品行端正,她也奈何不得。仁宗早有立张美人为后的打算,无奈群臣这里通不过才立了曹氏为皇后,张美人也觊觎皇后之位已久,所以张美人有作案动机。
再来看张美人和杨怀敏及夏竦的关系:
枢密使夏竦与杨怀敏交好,杨怀敏是宫里专门伺候张美人的宦官,还掌管着皇城司的卫队,而颜秀等四人就隶属于皇城司卫队。
电视剧《清平乐》里夏竦还和张美人的婆婆贾教习通奸。而案发当晚,杨怀敏就在张美人的宫里值班,所以颜秀等四人才能在酒后突入禁中行凶。可能颜秀等四人原本接到的指令也就是制造一下混乱,让曹皇后出丑,让张美人乘机护驾立功,然后再由张美人向皇帝求情保释。也不知得了多少好处被人忽悠了,事发后被杨怀敏不顾仁宗“生擒叛贼”的命令而赶尽杀绝。
如此关系网一晒,张美人的主谋或者说张美人和杨怀敏、夏竦等人的主谋身份应该就差不离了。这也是仁宗皇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因。
虽然张美人最终没有扳倒曹皇后而登上皇后之位,但她也不是一无所获。宫乱第二天,宋仁宗曾对陈执中、夏竦等人叙述夜半宫乱的时候,说道张美人从自己寝宫跑到坤宁宫护驾的时候,非常动情,而且流下了眼泪,宰相大臣们也都陪着仁宗一起流泪。这时夏竦听出了仁宗的弦外之音就主张重赏张美人,提高她的地位,甚至要求张美人和皇后享受同样规格的待遇。
仁宗竟然同意了。
但主张法度礼仪必须符合典范的清流、翰林学士张方平不同意。他对宰相陈执中说,汉代的冯婕妤怎么样?以肉身当盾牌替皇帝抵挡猛兽,也没有听说让她和皇后一个待遇,朝廷有法度,后妃有礼制,这不能乱来。于是宰相陈执中最终否决了夏竦提高张美人待遇提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朋友们,你们认为谁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