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明朝初年,为何要用唐朝时期的府兵制呢?

  如果对明朝历史有一定了解人,也都基本上知道其中的原因。这实际上就是关于明朝的兵制问题。总的来说,明朝的兵制和唐朝的兵制相差不大,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时候,就曾定有“卫兵制度”,这其实也就相当于是唐朝时期的“府兵制”。那什么又是府兵制呢?

  我们知道,在唐朝以前,中国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遍及全民众,也就是呈现一种“兵农合一”的状态。按照我们现在很多人的说法,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国防武装的紧密联系。但是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兵役制度就改变了。

  唐朝所实行的“府兵制”,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兵农合一”的制度。但是这跟汉朝的“兵农合一”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来说,汉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也就是“全农皆兵”,简单来说就是把国防武装力量寄托于农民的生产集团,当然了,生产集团同时也是武装集团。

  而唐代的兵农合一,则是“寓农于兵”,也就是在武装集团上寄托以生产,而不是在生产集团上寄托武装。所以这也从汉代时候的“全农皆兵”变成了“全并皆农”的状态。唐代的这种兵役制度在当时就叫做“府兵制”。

  但是严格来说的话,这种兵役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首先来说就是它不能在国家危难,需要大批量的士兵打仗时做到及时输出,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士兵的军事素质普遍都很低下,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所以在玄宗之后,这种兵役制度就完不行了,渐渐地也就转变到了“募兵制”上来,也就是要给来当兵的人发放

  明朝的兵役制度跟唐朝的也是相差无几,只是名称上不同而已。所以在明朝时也存在着“兵区”,也就是今天的“军区”。大的兵区叫做“卫”,小的兵区叫做“所”。而明代时期的卫所,实际上就相当于唐代的“府”。因为这种兵役制度几乎不花钱,所以朱元璋才敢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

  那么,具体是怎样表现的呢?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卫所制度”了。当时的每一个兵区,设在一个府里的叫“所”,连着两个府的叫“卫”。大约以五六千六百人左右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八人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如果国家要出兵打仗,那么便由从朝廷派出一个将军,叫做“总兵官”,而他所带的部队就是“卫所”的军队。当仗打完以后,总兵官就得把兵权交出来,军队又回归原来所在的卫所。

  平时这些卫所里的士兵都是自己种田以自足,国家不要他们交税。所以朱元璋才说,他养的百万大军不需要百姓的一粒米,但其实这种制度跟府兵制一样。那为何到了后期的崇祯皇帝时期就不行了呢?

  其实这也很容易解释。对于朱元璋时期的这种兵役制度来说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国家在和平的时候,是不需要军队的,军队充其量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既然都不需要军队去打仗了,那么为何还要花钱养着他们?所以这种兵役制度才得以延续着。

  但是我们也说了,这种兵役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在国家有战事的时候,需要兵源的输出。当然我们也说了,这些兵平时都是务农干活,军事素质早就不行了,战斗力更不用说了。所以国家想要维持稳定和平,就必须改变其兵役制度,即募兵制,开始用军饷来招募军队。但这样一来朝廷就得花钱,就得多出一份支出。而我们也知道,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吏治腐败,贪污受贿的官员数不胜数,皇帝没钱养兵马也是正常的。万历时期都还捉襟见肘,更别说崇祯时期了。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