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夷陵之战真的该打吗,刘备为什么会惨败

  对夷陵之战刘备为何惨败?一是高估了曹丕,二是不听手下大将的妙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夷陵之战到底该不该打?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之所以非要发动夷陵之战,就是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潜台词其实就是,刘备太感情用事,不该打夷陵之战!长久以来这个观点几乎成为了共识。但实则却并非这么简单!咱先说大的方面。

  当时曹丕篡汉,被刘备集团视为“国贼”,赵云就用这个观点,劝说刘备放弃伐吴,要打也应打曹魏。

  同时由于东吴方不讲武德,背弃盟约夺荆州杀关羽,跟刘备集团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孙权必须要把“不讲武德”,坚持到底。故而孙权,也已经着手布置攻夺西川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要做出反应:不是伐吴,就是攻魏,想关起门来过小日子,是根本不可能的。攻魏,是种道义表态:汉朝没亡,我刘备是大汉正宗。伐吴,显然是生存需求。

  现在问一句:倘若你是刘备会选择哪一个?想必都会如刘备一样,先活下来再说!所以刘备选择伐吴,从大局观上来看是没错的。

  咱再从小的方面谈。曹丕在登基后,曾广泛征求过智囊的意见,因为谁都能看出来,刘备和孙权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点必须要表扬一下曹操,关羽的头颅被送来后,他给予了厚葬。

  其中,刘晔的意见最犀利,他表示:刘备必会去揍孙权。一是感情方面没法交代,刘备和关羽“恩若父子”,且关羽还是蜀汉原始股,若关羽被杀了刘备却没啥行动,还如何带队伍?二是地理方面困难太大,“蜀远吴近,又闻中国(曹魏)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由曹魏方面的意见,反推刘备,显然也是适用的。故而刘备伐吴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不是该不该打的问题了,而是必须要打!

  二、刘备的战略诉求

  既然必须要打,刘备就必须要保证如下二点。

  其一:取得绝对权威。也就是统一意见,开动战争机器。刘备称帝和压制批驳赵云等反对伐吴的意见,便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蜀汉一盘棋。

  其二:战略诉求。也就是说,刘备伐吴想得到什么结果?无非三个。一是灭吴,二是为关羽报仇,三是拿回荆州。只这三点诉求。

  显然刘备想一战灭吴,有点不现实,别说蜀汉了,就是曹魏都不可能。为关羽报仇,根本不能称之为战略诉求,故而排除!唯有拿回荆州了。因为荆州是魏蜀吴三国的争斗的前沿,甚至是晴雨表。

  自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方各持荆州一部分。谁能完全掌控住荆州,谁就将成为最终的胜者,反之谁就会被淘汰出局。故而荆州地区的战斗最频繁,也最有名。

  关羽在这里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张辽在这里,一个威震逍遥津过后,把孙权虐成了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而曹仁也是在这里阻击周瑜,得到了“曹天人”的称号。吕蒙在这里白衣渡江,干倒了三国第一名将关羽。

  从之前的荆州战斗来分析,显然刘备此来动静只会更大。毕竟他是亲征,在不能完全排除刘备灭吴的战略选项后,让蜀汉势力再回荆州,重新加入“三国争霸游戏”,是最合理和现实的战略诉求。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并不是如《三国演义》所言的,是倾国之兵,多达70万,而仅仅是五万左右。且也留下了赵云等名将,并未把蜀汉全部精锐带出。

  三、高估了曹丕

  从刘备的战略诉求,和相关准备布置来分析,他显然是对曹魏寄予了厚望,且刘备也早有相关准备。

  比如在曹操死时,刘备就命人代表自己赶去吊唁,仿佛是为了回馈,曹操厚葬关羽。但实则却是想借此机会,一则摸摸曹魏的底,二则是想跟曹魏达成一些和解,只不过被曹丕拒绝了。

  这其实对刘备产生了一些影响。毕竟三国游戏,若两方掐架,那么第三方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那么刘备对曹丕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曹丕,加入到伐吴之战中。因为这是曹魏的战略布置决定的。

  在蜀汉这方面,曹丕仅把曹真放在了雍凉地区。

  曹休、曹仁、夏侯尚等,几乎全都围绕着东吴方面布置开来——别的东西都可以骗人,可统兵大将的布置,就代表着曹魏的战略重点,这如何能骗人?因此,刘备之所以敢伐吴,就是对曹丕寄予希望,想跟曹丕心照不宣地来个两路夹击。

  同时,刘晔对这种战略态势,也看得很清楚,劝曹丕伐吴时这样说:“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势也。”

  也就是说,倘若我们趁机揍孙权,这是刘备求之不得之事,他必会高高兴兴地让利给我们!

  从曹魏的战略布局来分析,若是曹操活着,必会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趁机加入伐吴之战。毕竟,想大规模调动兵力去伐蜀,受制于“蜀远吴近”,曹魏这里还没调兵完毕呢,刘备就能赶回西川(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可如此明显对曹魏有利的局势,曹丕却出人意料地智商不在线,玩起了“坐山观虎斗”,完全置身事外。所以如今只能说,曹丕不是曹操!显然刘备高估了曹丕,使本来的必胜的局势,产生了变化。

  四、否决了手下大将妙计

  即便曹丕智商不在线,刘备也依然有胜利的可能。

  陆逊作为刘备的对手,对夷陵之战最有发言权,他在给孙权的信中,曾如此说道:“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

  即,刘备兵败夷陵的最大失误便是放弃了,陆逊最惧怕的“水陆俱进”,只想在陆战中,打垮东吴。

  不过对于这关键一点,不仅只有陆逊看出来了,刘备手下大将黄权也看出来了,他曾给过刘备一条妙计: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显然黄权不仅看出了陆逊的弱点,“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且还给出了破敌妙计:我黄权当先锋,针对他们“进易退难”的弱点死死贴住。你刘备应统大军随后视战况而定,或攻击或救援或撤退等。

  哪料刘备却否决了,反而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由此导致了,刘备兵败后,黄权归蜀的道路,被东吴断绝,逼得黄权最终投降了曹丕。

  因此,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本不是错,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如下两点,其一是外因,过高估计了曹丕,其二是内因,否决了黄权的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