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不占据优势,曹操是怎么大胜袁绍的
对兵力并不占优的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区进行决战,在战斗开始后,曹操通过袭击袁绍位于乌巢地区的粮仓把握了战场优势,并最终击溃了袁绍的主力部队,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次战斗为曹操奠定了巨大的优势,让曹操成功称霸北方地区。
作为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曹操能够获胜并不轻松,那么曹操在兵力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为何能够大胜袁绍呢?
一、曹操的战前准备
(一)曹操的努力
东汉末年,董卓的出现让天下正式开启了战争的序幕,十八路诸侯虽然消灭董卓,但并没有将天下还给汉室的计划,反而各自征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侯们个显神威,曹操也正式开启了崛起之路。
建安元年是曹操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他做了两件大事,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县,成为了东汉末年皇权的代言人。
其次,曹操先后击败了袁术和吕布,占据了北方大量地盘,虽然此时袁绍还没有正式对曹操进行宣战,但曹操已经做好了面对任何敌人的准备,可以说从此时开始,他一直在积极的备战。
到了建安二年,战乱彻底爆发,那时的曹操可以说四面受敌,也许正是看到了曹操的窘境,也加速了袁绍发动攻击的信心,但曹操显然要比袁绍的准备更加充分。
在两人正式开战前,曹操做了大量的准备,他根据荀彧的建议,通过消灭吕布和安抚马腾的方式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并趁着张扬内部叛乱的机会趁机拿下了河内,这一点对官渡之战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此地位于官渡的西侧,占据这里不仅可以保护曹操的侧翼,还能快速威胁到袁绍的后方。
(二)分析局势
建安四年,是袁绍和曹操摩擦逐渐加重的那一年,当时袁绍通过战胜公孙瓒,占据了四州之地,尤其是当时的冀州,是东汉末年人口最多、田地最为富裕的地区,所以同样位于北方的两个人,已经避无可避,唯有一战才能解决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袁绍的行为是直接准备开战,而曹操的选择是完全分析当时的局势,选择最正确的战略,虽然曹操生性多疑,但是在用人方面的确十分谦卑。
凡是来到他阵营的人,只要能够提供优秀的战略,都可以得到他的重用,所以荀彧、郭嘉、贾诩等人都在他的账内出谋划策。
通过分析,曹操确定自己虽然兵力不足袁绍的一半,但依然占据巨大的优势。
并且曹操发现袁绍是一个十分犹豫不决的人,这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很多计划得以实施,也决定了官渡之战最终的结果。
二、袁绍的决策失误
(一)刘备的反叛
在战前,曹操已经对刘备的不确定性做出了准备,而刘备的结局,也成为了官渡之战当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建安五年,刘备突然反叛,试图联合袁绍一起对曹操发动进攻,这对袁绍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可袁绍却亲手葬送了这位盟友。
在得知刘备已经叛变后,曹操的行动十分迅速,他立刻暂缓正面战场,而是亲自带兵出征进攻刘备,这让刘备十分慌乱,因为他当时的实力完全无法和曹操相抗衡,最终关羽迫降,刘备主力全面溃败,手下战士十不存一。
那么作为刘备的盟友,此时的袁绍在做什么呢?
其实在刘备与曹操刚开始接触的时候,袁绍手下的谋士就建议袁绍对曹操发动进攻,此时的袁绍无论是立刻联合刘备,还是奇袭曹操,都会对曹操造成很大的影响,但袁绍却选择了按兵不动,眼睁睁的看着曹操剿灭刘备后继续和他对峙。
这一战,让袁绍失去了最大的盟友。
(二)犹豫不决
在刘备失败后,袁绍终于要行动了,他派出了大将颜良袭击白马,这次袁绍是大军出击,力求一战功成,按照当时的兵力情况来说,袁绍完全有能力直接在正面战场击溃曹操,可曹操只用一计,就粉碎了袁绍的想法。
在面对颜良的时候,曹操听取了荀攸的建议,用了声东击西的办法,而袁绍也很快上当,分走了正面战场的颜良部队,结果众所周知,关羽以不可匹敌的姿态冲入了颜良的身边,摈弃给取下了颜良的首级,袁绍军全线溃败。
其实在发动这次战斗之前,袁绍手下的谋士就曾说过,颜良此人虽然骁勇善战,但不可独自担任大将,从颜良的表现来看,他的确勇猛有余、谋略不足。
可袁绍没有听取这个建议,便给在遭遇曹操声东击西战术时,也表现出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分兵,这让曹操很快在官渡之战前期占据了大量优势。
(三)盲目自信
在战争期间,每一位霸主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就是招揽足够多的武将和谋士,这点是曹操和刘备能够完成三国鼎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曹操,在他的麾下可谓人才如云,文有荀彧、郭嘉等人,武有典韦、许褚等人。
而袁绍在官渡之战前,纸面实力也不亚于曹操,颜良、文丑皆是一方名将,而袁绍手下的沮授也是一个大局观不输给诸葛亮的人才,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遇到明主,反而遇到了一个不听劝、盲目自信的主公。
白马失利之前,向袁绍献计的正是沮授,但袁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导致颜良身死,随后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
此时袁绍军中不仅失去了最重要的两个大将,军心也十分涣散,此时的袁绍已经不适合再与曹操进行决战。
所以沮授建议袁绍将战争拖入僵持阶段,通过庞大的后方力量逐步蚕食曹操,其实这也是曹操最担心的地方,可袁绍却再次拒绝了正确的想法,选择主动出击曹操。
不过真正决定官渡之战结果的,还是乌巢之战。
乌巢是袁绍的大后方粮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两军陷入僵持的时候,曹操手下的谋士建议对乌巢发动奇袭,曹操立刻采纳建议,亲自带兵攻击乌巢,毁掉了袁绍的粮草不说,还降服了袁绍大将张郃。
奇袭乌巢之后,曹操乘胜追击,袁绍只得匆忙之下带着八百骑兵逃回了大本营,官渡之战曹操以两万对敌十万,成功斩杀敌军接近八万,武将方面,曹操击杀了袁绍的主将文丑和颜良,降服了张郃,谋士方面,沮授也被曹操所抓获。
有意思的是,在曹操袭击乌巢之前,张郃明确告知袁绍乌巢需要大军支援,可袁绍依旧不听,试图在正面战场击溃曹操,结果确是正面战场陷入僵持,乌巢无人守护,张郃等人也干脆选择了投降。
三、战争的获胜因素
(一)袁绍彻底失败
在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内心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回到北方后长病不起,两年之后便撒手人寰,在袁绍死后,袁绍的两个儿子开始了地盘争夺战,原本就不稳定的疆域也变得十分动荡,曹操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很快逐个击破,彻底统一了北方。
曹操能够在劣势的情况下翻盘,和他自己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在冷兵器时代,士兵数量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计谋、武将都显得脆弱不堪,按照三国实力排行榜来看,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吕布死于曹操之手,关羽曾迫降与曹操,可见再厉害的武将,也不是大军合围的对手。
但占据巨大优势的袁绍,却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是他和曹操最大的区别,曹操生性多疑,但是在听取建议方面,无疑是三国的最佳代表。
(二)曹操的胜利原因
从战争前的准备工作,再到官渡之战期间的各项决策,曹操都在不断地听取手下谋士的建议,尤其是在僵持阶段,曹操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选择是给荀彧写信询问他的意见,也正是这个举动,让曹操获得了足够的信心。
而曹操的表现,也让袁绍一方的谋士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许攸的投奔。
作为袁绍手下的重要人物,许攸所掌握的信息非常重要,他在来到曹操阵营后,立刻说出了奇袭乌巢的计划,而曹操也没有怀疑,通过这一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当然,负责守护乌巢的张郃选择投降,也是乌巢作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也许正是看到了曹操这点优势,刘备在遇到诸葛亮后对他进行了无条件的信任,并在三国之中站稳了脚跟,战争比拼的不只是后方能量和士兵数量,比拼的还有谋士的计谋,但这点还需要主公的信任,一个不被信任的谋士,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发挥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