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什么不派人及早铲除魏延?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杀魏延是不是诸葛亮的意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这件事情得从两个方面说,演义和史书。

  在演义中,魏延是杀了旧主韩玄投靠刘备的,虽说有带头投奔和献城的功劳,但毕竟是有弑主的前科。刘备从招揽人才方面考虑可以不计较,但是身为重要的谋士诸葛亮不能不敲打敲打。

  因此他才会在刘备接见魏延的时候,喝令左右斩杀魏延,并且杜撰了一个魏延有反骨的说法(即使真有反骨这种说法,长在脖子后面不摸摸谁能知道),诸葛亮这么做的本意并不是真要杀魏延,而是起个敲打的作用。用言语警告魏延的同时,也是警告其他有异心的人: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也就是说凡事投靠的,我们非常欢迎,欢迎归欢迎,但以后到了这要忠于自家主公(有造反之心的人是生有反骨的,我诸葛亮恰恰会看)。经过这么一吓,魏延即便是真有反骨,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也不敢显露出来,也就是说只要刘备和诸葛亮在世,魏延并不敢反。

  至于说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什么不及早铲除魏延?其实这也会有原因的。

  1、魏延是栋梁之才

  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其中一个要命的原因就是蜀国的人才凋零,北伐时五虎大将五失其四,唯一剩下的赵云还垂垂老矣。而魏延是仅次于五虎上将的存在,魏延本人也有建功立业的心思。诸葛亮能压制魏延的情况下,必须得用魏延。甚至在他犯下错误的时候,还得装糊涂保他。

  比如魏延和陈式不听诸葛亮军令,贸然进攻,中了魏军埋伏损兵折将。诸葛亮事后只杀了陈式,对魏延未做任何的处罚。

  2、魏延是蜀国的大将,除掉魏延需要一个充足的理由

  诸葛亮属于突然去世,虽然他有安排后事的时间,但是并没有合适的理由除掉魏延,魏延虽然有时候和诸葛亮不对付,但在国家问题上并没有干什么出格的事。诸葛亮想杀魏延并没有什么充足的理由。以“踏灭七星灯”为由杀魏延,显然是不能服众的。这种禳星续命的方法,外人并不懂,不足以做证据。更何况魏延踏灭七星灯也非本意。

  杀魏延并不是随时都有充足的理由。原因1中提到的,魏延和陈式不听军令轻敌冒进倒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不过这事已经过去几年了,陈式也做了替罪羊被杀了,不能旧事重提。

  所以诸葛亮得另外找理由,在他有足够罪证的时候,派人击杀,马岱潜伏背后杀魏延就是诸葛亮安排的后手。

  以上是演义的内容,其实史书中并没有提到魏延有反骨的事情(这种玄幻的事也不可能出现在史书中),马岱杀魏延一不是诸葛亮授意,二不是背后突袭。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杨仪和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争权,两人都先后上表指责对方谋反。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刘禅自己也拿不定主意,问蒋琬和董允意见。蒋琬可能认为以后还会出现争权的事情,杨仪好对付,魏延作为统兵大将并不容易对付,所以他力挺杨仪。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中央力挺杨仪,魏延的任何行动都会视为叛逆,而杨仪和魏延有仇,自然不会放过他,魏延可以说是权利更替的牺牲品,跟死去的诸葛亮没有半点关系。

  马岱肯受杨仪指使,追杀没有军队(军队被何平带着圣命的一席话说散)的魏延父子,应该是看到杨仪负责军队撤退,错误的认为杨仪有可能接替诸葛亮,站错了队罢了。

  事实上第二年杨仪就被罢官下狱,最后自杀。马岱在第二年有过一次小规模的北伐之后,也从历史上消失不见。可见内部政治斗争有多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