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同样的事差点发生在他儿子身上
公元626年7月2日,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是通过此次事变夺得皇位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事件,差点又在他的儿子身上重演。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8岁的就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14岁时太宗外巡,李承乾就身为太子留京监国。
李承乾生病,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儿子祈福。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大赦死罪以下,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李承乾的嫡长子李厥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又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
太宗对太子及其宠爱,非常信任和着重培养。并派了很多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孔颖达、房玄龄、魏征等。太子前期也表现出优秀政治家的能力出来。公元635年(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
本来太子一路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一次意外却改变了李承乾的命运。
这天太子骑马出门,带着护卫去森林打猎,但是谁也没想到,太子“失足”落马,竟留下了跛脚的后遗症。
这时太子性情大变,开始疑神疑鬼,怀疑储位不稳。并且李世民派来的东宫辅臣天天上疏批评他。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
身边都是这样的死谏之士,太子也苦不堪言,甚至动过杀心,无奈之时太子又好上“男风”。
李承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自此,李承乾与父皇之间产生了隔阂。
这时李世民的另外一个儿子,深得太宗的欢心,这个人是魏王李泰。李泰本人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并把在长安城东南部,曲江南岸一带的原隋朝离宫芙蓉园赐给了儿子李泰,就是如今“大唐芙蓉园”附近。
就在这时太宗还是对太子非常信任。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
“玄武门事变”发生还不到二十年,当年的事还历历在目,李承乾当年已到知事年龄。于是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勾结,先是暗杀魏王李泰失败,之后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逼太宗退位,结果事情败露。
唐太宗心痛不已,未曾想到自己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可是最后自己的爱子竟然谋反。
太宗最终没有杀掉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只是废为庶人。太宗在重新立储之际,为了保全他的几个儿子,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
太宗心痛之余,是否会想到世事轮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