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封,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中,对刘封的死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

  关羽在败走麦城后,遭遇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关羽父子被擒后遇难。这期间,关羽曾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助。但两人见死不救,致使关羽遭难。

  关公死后,廖化去成都哭告刘备:“关公父子遇害,实刘封孟达之罪,乞诛此二贼。”刘备听闻噩耗后,悲痛欲绝,想立即派人捉拿刘封,押解回成都问罪。

  诸葛亮害怕刘封借故逃跑,向刘备献上一条欲擒故纵之计,将刘封调往绵竹升为郡守,孟达闻讯后就投降了曹操。诸葛亮随即命刘封讨伐孟达,孟达却来信劝降刘封,刘封怒撕孟达的劝降信:“此贼误吾叔侄之义,又间吾父子之亲,使吾为不忠不孝之人!”随后亲自披挂上阵奋勇讨贼,终因寡不敌众败回成都,被刘备和诸葛亮推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如此看来,对关羽的见死不救,成了刘封被赐死的主要原因。

  那么,刘封之死,真的是他对关羽见死不救吗?

  确实,刘封本有机会救援关羽,但他却袖手旁观,不施援手。这固然有错,不过,这个过错,也不至于构成死罪。

  实际情况是,当时的荆州全境已被魏吴占据,吕蒙又布下天罗地网,欲置关羽于死地。此时的东吴兵精将勇,即便刘封倾其全力营救,也是杯水车薪,未必能保关羽父子周全。

  他出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孟达的离间之言,没有出手相救,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刘封毕竟还是刘备名义上的长子,他曾追随刘备战荆州,攻汉中,夺西川,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又和孟达攻取上庸,深得刘备信任,算得上是蜀汉政权的开国功臣。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身份特殊,战功卓著的功勋之臣,为何还是因一念之差就人头落地了呢?

  其实,刘封的悲剧,并非仅仅是他对关羽的见死不救,这样的结局恰好就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

  众所周知,刘封是罗侯寇氏之子,本名寇封,刘备“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义子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被刘备封为了副军中郎将,此时的刘封,还是刘备眼中的爱子和爱将,深得刘备赏识。

  但随着刘禅的出生,刘封的地位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在公元219年,刘禅被立为太子后,刘封的结局似乎就已经决定了。于是在公元220年,刘封就被刘备赐死了。

  这也就说明了,刘封的死最为关键原因,还是皇位的继承问题,他成为了宗法制度和封建专制政治的牺牲品。

  在宗法制度中,其核心就是嫡长子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坚持的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庶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首要考虑的就是嫡长子,不管这位嫡长子是否具有君临天下的能力,也不管他的德行才干如何。如果嫡妻无子,才考虑庶妻中地位最高之子,也不会顾及这位被立者是否服众。

  作为刘封和刘禅,都有被立为太子的条件和机会,但刘备肯定希望立刘禅,毕竟他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且按照宗法观念,立刘禅为太子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偏偏刘禅生性懦弱,缺乏主见,而与之对应的刘封,则性情刚猛,桀骜不驯,颇有见地。因此,刘备担心在自己去世之后,刘封会成为刘禅的最大威胁,于是痛下决心,将刘封置于死地。

  在刘封被杀这件事上,诸葛亮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国志》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这说明,也许是刘备顾念养子之情和刘封的才干,并没有必杀之心,但在诸葛亮的一番提醒下,刘备才明白,一旦自己去世,为人“刚猛”的刘封若起意夺位,平庸而生性和顺的刘禅绝不是他的对手。

  由此可见,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除掉刘封是势在必行的。正是担心“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才促使刘备下了赐死刘封的决定。

  当然了,诸葛亮这样说,会不会与他为了日后能很好地控制刘禅,避免刘封掣肘做准备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刘封死前,曾哀叹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后悔之情溢于言表。当刘备听说刘封之言后,难言悲痛之情,不免“为之流涕”。如果刘备不是假惺惺,也足可见其对赐死刘封,心里是很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