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在明朝科举舞弊案中,唐伯虎真的作弊了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科场舞弊案,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吗?真相又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明朝的风流才子,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一定是唐伯虎。毕竟对于他的故事,我们都是耳熟能详了。现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都进行过演绎。但也正是太多的影视作品的误导,才让我们都认为唐伯虎是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高富帅。

  其实,这些都是戏说了,真正的唐伯虎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样,成天吟诗作画,喝酒泡妞,有才又有财。历史上的唐伯虎一辈子都没“富”过。他只是苏州的一个普通商人之子。

  但唐伯虎的聪颖那倒是真的。据说,唐伯虎读书是每夜一卷,学习的非常快。再加上唐伯虎刻苦好学,所以16岁那年,唐伯虎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夺得苏州第一名。

  但是,接下来的几年,唐伯虎霉运不断,家人不断去世。而唐伯虎也因为一连串的事情耽误,一直拖到了29岁才到省城参加乡试,结果又拿了个全省第一名,高中解元。紧接着,他和同乡徐经一起前往京师参加会考。

  正当唐伯虎意气风发,满腹自信的参加会试的时候,一场科场舞弊案彻底断了他的仕途。志向高远,才华横溢的唐伯虎。怎么会考场作弊呢?这里面又暗藏怎样的玄机呢?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震惊朝野的考场舞弊案。

  考试结束举子聚餐

  弘治十二年二月的一天,唐伯虎正和他的好友徐经、都穆,还有一群参加会试的举子们聚餐,庆祝考试结束。

  刚才我们也说了,唐伯虎的确是个天才人物。童试和乡试都拿到了第一名,再加上这次会试考的也不错,喝了点酒的唐伯虎就开始亢奋起来。居然在聚会上大发豪语,说这次会试他必是会元。

  会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国家级科举考试。这次会试的参加者是三千五百人,在这么多人中说自己一定是会元,牛皮就有点大了。唐伯虎的好友,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的父亲,曾经给过唐伯虎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唐伯虎虽然少年成才,但是为人轻浮,以后必然是要吃亏的。结果真的一语成谶,唐伯虎倒霉就倒霉在狂傲上。

  当时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只有唐伯虎的好友徐经附和说,“没错,此次会元必唐兄莫属。”在座的都是来自全国的优秀举子,当然有人不服气,“会试第三场的最后一道题出的非常冷僻,唐兄是怎么答的?”唐伯虎笑了笑,把自己的答案复述了一遍。举子们都无话可说了。

  落榜入狱

  转眼就到了三月初二,可会试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信心满满的江南第一才子,居然榜上无名。而他的好友徐经也名落孙山,倒是他另外一个好友都穆,以第88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

  噩梦还没有结束,唐伯虎还在想问题出在那里。三月初六,几个锦衣卫又将他和徐经,抓进了锦衣卫镇抚司大牢。罪名是考场舞弊。和他们同时被调查的还有一个会试的考官,当时的礼部尚书程敏政。

  而举报人是一个叫华昶的户部給事中。户部給事中是个专门监督弹劾百官不法行为的言官。华昶给皇帝上疏说,“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明孝宗实录》)。意思说很多人在朝廷上,还有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一件事,什么事呢?说翰林院的学士程敏政,出卖考题给了考生。

  上疏中,还直指徐经和唐伯虎通过程敏政买了试题,“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提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明孝宗实录》)。意思是说,这两人太狂妄了,无法无天。偷买的试题还到处炫耀,自己不会做,还到处问人。自此,这件轰动全国的考场舞弊大案拉开序幕。

  华昶弹劾的疑点

  我仔细分析了給事中华昶的弹劾上疏,发现了几个疑点,很难解释。

  一、华昶弹劾的内容没有任何证据,完全是风闻,“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这么重要的案子,决定很多人的命运和名誉的问题,就靠风闻就可以弹劾了,这不是太草率了吗?

  二、考场那么多监考,为什么这么肯定程敏政有问题?据华昶弹劾的内容来看,会试的三场考试试题全泄露了。我们都知道,这种国家级的考试,试题不可能是一个人出的。那么,考题都泄露了,所有出题的考官都有嫌疑。那为什么华昶仅仅弹劾程敏政一个人呢?

  三、华昶从哪里知道考题泄露了呢?如果有人买了考题,他是自己用,还是会把考题在其他举子中间传播呢?如果他只是自己闷声大发财,那华昶从哪知道考题泄露呢?如果他把考题传播出去,会有人这么无私奉献吗?自己花钱买考题给别人用?

  另外,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唆給事中华昶言之。”这份史料也证实了华昶弹劾程敏政是别有用心。大概意思是说,有人想取代程敏政的职位,唆使华昶上书弹劾崇程敏政。所以,这次弹劾程敏政卖考题一案,根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么,这个想取代程敏政的人又是谁呢?据《明史程敏政传》记载说,“傅瀚欲夺其位,令奏之”。意思是有一个叫傅瀚的人,要取代程敏政的职位。就唆使华昶弹劾程敏政,而且后来。傅瀚还真的取代了程敏政礼部侍郎的职位。

  才高遭嫉

  当然,历史上还有另一种猜测,说这件案子的目标不是程敏政,而是唐伯虎。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唐伯虎太过狂傲,这么回事呢?华昶弹劾的内容虽然是风闻,但既然是风闻,那就有人在传播这事。那这传播的人是谁呢?他为什么只传播到华昶的耳朵里呢?

  只有一个解释,有人蓄意向华昶告密。唐伯虎有一个好朋友,叫祝允明,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在唐伯虎死了之后,曾写诗悼念唐伯虎,其中有这么一句说,“高才剩买红尘妒,身后尤闻乐祸人。”

  这诗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唐伯虎的才气太高,引人妒忌。而唐伯虎自己也说过,“北至京师,朋有相忌名盛者,排而陷之”(《唐伯虎先生集》)。意思是他到北京去参加会试,朋友嫉妒他名气大而编造罪名陷害他。

  那么这个朋友是谁呢?很多史料都把这个人指向唐伯虎的好友都穆。据华昶的侄子华玥回忆说,弘治十二年,程敏政卖试题一案,完全是华昶听信了都穆的告发。华昶曾经对都穆说,“昶与穆,誓死不相累”(孙继芳《矶国稗史》)。

  也就是说,华昶对都穆发誓,誓死不会告诉别人是你给我告的密。而且这是华昶侄子说的,很难相信是假的。传说当唐伯虎知道是都穆告的密之后,发誓誓死和都穆不来往。

  但这个传说也有问题,我们都知道唐伯虎后来成为了画家,他的作品中,有三幅作品上有都穆的题词,这就说明唐伯虎和都穆,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关系紧张。那就奇怪了,唐伯虎怎么会和告自己密的人一直来往呢?解释只有两种,其一,都穆没告密,其二,都穆告密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唐伯虎原谅了都穆。

  那么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们来看《唐寅集》中的一首诗,“万事由天莫苦求,子孙绵远福悠悠。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唐寅《警世》)

  这诗里说的再清楚不过了。就算真是都穆告的密,随着时间的流逝,唐伯虎已经原谅都穆了。当然,这话题扯远了,我们说回当时,皇帝接到这个上疏是怎么处理的呢?

  案件审理

  当时的明孝宗朱祐橖将这个案子交给了礼部。礼部接手之后,进行了调查分析,然后给皇帝答复。

  第一、经过对程敏政批阅的朱卷,以及他决定录取的考卷,重新审阅完之后,没有发现问题。

  第二、决定录取了三百份考卷。所有主考官在场拆密封,核对考号,核对姓名,然后把所有考卷中,考官做的批注都一一作了比对,没有发现问题。

  礼部的这个结论很清楚,说程敏政泄露试题,没有证据,至少在考场的现场没有证据,这怎么办?不了了之,当然不行。因为考场舞弊是大案。如果华昶是诬告,他将以同罪论处。所以,明孝宗把这个案子交给锦衣卫处理。

  可是,无论华昶、徐经,还是唐伯虎,在锦衣卫大牢里,每次审讯供词都不一样,不断在翻供,最后锦衣卫也没招了,就把这个案子还给皇上,我们处理不了了,您看着办吧。

  案情新线索

  时隔一个多月之后,案件出现了新的线索。同在考场担任考官的一位给事中林廷玉,向明孝宗举报了他在考场看到的内容。说程敏政在阅卷和决定录取谁的过程中有很多疑点。

  据说当时程敏政正在阅卷,听说有人指控他出卖了考题,礼部派人对他进行审查。他惊慌失措,说“可能是我的仆人把考题卖了出去”。然后,又从已经通过了的考卷中,将答出他那道试题的考卷,挑了出来,让他落选。这就是徐经、唐伯虎落选的原因。

  林廷玉认为程敏政这是销毁证据。不过这里也有几个疑问:

  一、为什么发现问题不及时上报,而要等到一个月之后?这就很难不令人怀疑,这个林廷玉跟华昶一样,是有人指使的。

  二、程敏政为什么不打自招?程敏政听说礼部在调查他,他为什么自己说出来是仆人把考题出卖了,一个礼部尚书这点城府和定力没有吗?。

  所以,当时程敏政很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说“除非仆人把试题拿出去卖了,否则绝不可能泄题。”这只是程敏政的一个假设,而林廷玉却断章取义,以此来诬陷程敏政。

  案件真相

  案件一直没有结论,朝中各大势力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明孝宗决定在午门会审,由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联合审理,自己主审。在午门审案的现场。徐经面对皇上和众位官员终于说出了真相。

  徐经交待说,他们去年到北京的时候,仰慕程先生的学术名声,于是拜他为师,交钱求学。当时程先生还不是考官。程先生在给他们辅导的过程中,出了一些题目让他们做。

  他们做完了之后,把内容在举子间传阅讨论。可是后来程先生成了考官,考试的考卷上出现了曾经复习过的内容。这些举子呢,就怀疑他通过程敏政买了考题,其实那是冤枉的。程先生没有把考题卖给他们,他们也没有花钱买考题。

  这一下,程敏政卖试题一案终于真相大白,皇帝作出如下判决,判华昶等言官“赎仗”,就是花钱免杖责,罪名是“言事不察”,意思是事情不清楚,就举报弹劾别人。

  怎么判徐经和唐伯虎呢?是“赎徒”,就是花钱免徒刑,罪名是“夤缘求进”。意思是设法建立关系,攀援着向上爬。最后又革去他们举人的身份,然后派到衙门里当衙役,这就意味着他终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而案子中,最可悲的却是程敏政,为什么呢?这给程敏政叛的罪名是,“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议”(《明孝宗实录》)。意思是面对钱财没有拒绝,出题的时候又不避嫌疑。违背了公平的标准,遭到了舆论的抨击。程敏政出狱四天之后,愤恨而死,其实就是气死了啊。

  那么,这场科考舞弊大案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程敏政出了一道冷僻的考题。那么他为什么出这样的考题呢?据史料记载,程敏政一直都在强调“学者治生,最为先务”(《宋元学案》)。意思是读书人应该有独立的经济生存的能力。

  当见到徐经求学的时候。就向徐经提出了这种问题,让他去思考。后来,他成为了考官,就根据他的想法出了一道考题。可对于那些没有接受他辅导的学生,造成了不公。就是这样一个失误,让一位优秀的学者,年仅54岁就愤恨而死。

  而这就是唐伯虎科场舞弊案的真相,唐伯虎只是个悲催的路人甲而已,却落的终身不能参与科举,仕途被毁,真是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