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两次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古代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总揽大权,是站在权力顶峰的存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很有作为,削三藩,平定噶尔丹,废止“圈田令”、创立“多伦会盟”等。但康熙皇帝在位最大的败笔就是他两度废立太子,造成了储位之争,使王朝出现内耗。

  康熙皇帝废立太子的事,是历史上的老话题了。但也许有人不明白,最初立的太子胤礽为什么当了33年会被废黜,而后来康熙又重新恢复胤礽的储位,然后没多久再度被废呢。

  《清圣祖实录》卷251:“(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史学家都已研究,但康熙作为一代明君,他废立太子自有打算,并不是无缘无故被废,太子胤礽的确存在问题。用有些人的话来说,胤礽确实存在一定的变态心理。那么,这位命运多舛的太子,究竟遭遇了什么呢?他怪戾的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不排除胤礽生母孕期焦虑或为先天原因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胤礽降临。其生母赫舍里氏怀孕的后一阶段,正是三藩之乱初起,清廷备感窘迫之际。面对这种相当不利的形势,赫舍里氏孕期的复杂心情,恐怕要超过后宫其他的女人。

  由于赫舍里氏的头生子承祜已夭折,康熙帝曾为此深感痛惜,所以,再次生子,便是赫舍里氏身为皇后的首要职责,亦为康熙帝、孝庄太皇太后期盼之至。如果康熙帝重新有了嫡嗣,将在与三藩的力量对比中增加清朝实力,而赫舍里氏也可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其中宫地位。可是,如果此次生下公主,或是出现其他不测情况,则将使她愧对康熙与太皇太后,留下终生遗憾。可想而知,此时的赫舍里氏心理负担有多重。不难想象,赫舍里氏在孕期的紧张、焦虑心态,对于胎教不利。后来胤礽禀性暴躁,或许有此先天性因素。

  而且我们知道,赫舍里氏生下胤礽时,年方22岁,而此前已曾生育,这次却因难产去世,不能排除她在孕期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太子被宠溺,残暴的秉性逐渐暴露

  赫舍里氏生下胤礽实属不易,康熙甚是欢喜。不满2岁时,胤礽便被册立为皇太子,从此处于极尊地位。

  康熙帝对小太子疼爱之至,无人敢对他指责一字,无不竭力加以奉承。胤礽14岁前,曾祖母孝庄虽然健在,但年高多病,已不能像培养孙儿康熙帝那样,亲自督教曾孙。在这种极为特殊的成长环境中,胤礽从小养成极强的优越感,目空一切,认为除皇父康熙帝外,一切人皆不如己,应在自己的支配之下。他无法承受挫折,不能容忍任何不如意之事,否则便大发雷霆,通过攻击、虐待、伤害他人来发泄不满,甚至以此为乐。

  这种心理,直接让年少的胤礽逐步产生了很强的权力欲望及滥用权力的习性。在生活方上,享有与皇帝等同甚至有所超越的待遇,这又使他自幼具有对物质财富的强烈占有欲,养成挥霍无度的作风。这是胤礽残暴、贪婪的思想根源。

  缺乏限制的权力以及为其所任意索取的财富,彻底腐蚀了胤礽的身心,促使其性格中的两大弱点逐渐显现。一方面,原有的暴躁、焦虑等个性特征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本已较差的心理承受力,进一步降低,变得脆弱,精神极为敏感,变态心理由此萌生。

  三、“养不教父之过”:康熙帝的失职

  康熙帝对于胤礽的培养,存在很大偏差。他对允礽的恶劣品行视而不见,对其缺点百般包容,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胤礽的奢求。

  《清圣祖实录》卷251:“以感悦其心,冀其迁善也。”

  作为储君,康熙帝自然又想在文化学习、个人建树上对太子严加要求,希望他能够读书明理、文武兼通、宽仁孝悌。可是,胤礽在知识学习上大有长进,令人欣慰的同时,其贪婪、自私、残暴、为所欲为的思想作风,也在恶性发展。可这一点,康熙却不以为然。

  康熙帝对于胤礽的这一严重问题,并非毫无觉察,但只是幻想通过让胤礽学习知识,特别是想太子通过学习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使之感悟,改正其恶行。同时,他又以胤礽具有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其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清圣祖实录》卷234)来安慰自己,以减轻他对胤礽畸形发展的忧虑。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只能加速悲剧的来临。

  四、储位失而复得,太子已成惊弓之鸟

  胤礽的储位失而复得后,因反太子力量仍然存在,对其威胁日重,他重新成为众矢之的,同反太子派的对立更加尖锐。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理变态,亦即康熙帝所言“狂易之疾”,绝无可能去除,只有进一步加重。

  为了发泄自己的压抑、怨恨与不满,胤礽殴打凌辱属下人员,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他用怀疑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甚至其手下一个小太监“如厕,皆遣人伺察”。对此,康熙帝感叹道:“以此观之,当无处不留心伺察者矣。”(《清圣祖实录》卷251)。这一典型事例,恰恰表明胤礽在皇权与反太子派势力的夹击下,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因时刻担心失去储位,胤礽长时期处于焦虑之中,逐渐对所有人都失去信任,予以敌视,并以施虐他人的方式,发泄自己对诸皇子及王公大臣的怨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最终,因策划逼父让位,而让康熙怒不可遏。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决定再废皇太子胤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