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下辨之战最后的结果怎么样?马超张飞输在哪里

  下辨之战是刘备发动的汉中战役的一部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下辨之战,马超和张飞输给了曹洪曹休,很多人都对此十分费解:打曹洪曹休,一个马超就够了,怎么张飞与马超两大高手齐出还没打赢?

  张飞马超输给曹洪曹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诸葛亮很清楚却不能对刘备明说:这次战役表明,“隆中对”的构想太过乐观了,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跟诸葛亮的预测有极大的差距。

  在演义小说里,宽宏仁义的帝室之胄刘备,在诸葛亮辅佐下,指挥五虎上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打得曹魏和东吴抱头鼠窜,但实际情况却是刘备集团的精英人才最少、占据地盘最小,刘备的“谋主”徐庶徐元直,拒绝刘备邀请的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都跑到曹操手下当了中层干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纯属虚构,他能在曹魏当御史中丞,就是因为话说得多、说得好。

  刘备的高光时刻,是跨有荆益进取汉中,并在消耗战中拖垮了曹操:“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汉中之战以刘备获胜告终,但是在整场汉中战役中,也出现了一些令刘备比较不满意的情况——马超和张飞联手进攻下辨,旷日持久靡费钱粮,结果还打输了:吴兰任夔被杀,张飞马超撤回汉中。

  这场下辨之战,在《先主传》和《武帝纪》中的记载基本一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演义小说里,马超和张飞随便拉出一个就能吊打曹洪,但是两大顶尖高手对付一个曹洪,最后还是损兵折将铩羽而归,这其中原因,诸葛亮应该是知道的,但即使他心知肚明,也不能对刘备说——如果把事情挑明,不但刘备会颜面扫地,自己的“隆中对”,也就成了夸夸其谈。

  有人说曹洪击败张飞马超联军,是曹休曹文烈的功劳:“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

  在出征前,曹操对曹休说:“你名义上是参谋军事,但实际上有最终决定权,你叔叔曹洪也得听你的!”

  曹洪一听曹操这样安排,才知道自己这个统帅实际就是个牌位,也就乐得当甩手掌柜:“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

  事实证明,曹操的知人之明不在刘备之下,或许还在诸葛亮之上,曹休识破张飞的围点打援计谋,建议曹洪逮住吴兰猛揍。

  吴兰当然打不过曹洪曹休,他一败涂地,张飞看取胜的把握不大,也就赶紧撤退了,在撤退途中,张飞马超联军不断被地方武装袭扰,连大将吴兰也被截住杀掉了。

  能在正史中留下姓名的,都是重量级武将,张飞马超吴兰任夔四人出征,只跑回去马超张飞二人,刘备这回做了一把赔本买卖。

  实事求是地说,张飞马超不但悍勇,而且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能力,也远在曹洪曹休之上,但是这两位“有信布之勇”的“万人敌”还是打输了,这其中原因,还真不是兵马不足和指挥不力,输给了天时地利人和。

  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孟子曾经做过精辟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演义小说中的刘备当然是一位志诚君子,但是当时的门阀士族乃至寻常百姓显然不这么看。曹操是“奉诏平叛”,刘备是“奉衣带诏讨贼”,但“衣带诏”的最终解释权在大汉天子刘协手里,而刘协又掌握在曹操手里,他完全可以让刘协布告天下:衣带诏纯属伪造,刘备就是叛逆,天下共讨之、人人得而诛之,附逆者诛灭九族!

  即使有衣带诏原件,刘备也拿不出来,而当时的百姓只认天子,于是在当时的舆论场上,曹操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诸葛四友”中有三人长途跋涉投奔了曹操(等于入朝为官),而且曹操给那些人的官帽,远比刘备能拿出来的大好几倍——汉中之战相持阶段,张飞只是刘备封的征虏将军、新亭侯、巴西太守,马超只是刘备封的平西将军、都亭侯,他原先的“偏将军、都亭侯”官爵,早就在跟曹操打架的时候就被免掉了,而他自封的“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连刘备都不承认。

  割据势力自封的两个杂号将军张飞马超,对战的是顶着钦命头衔的谏议大夫、都护将军曹洪和虎豹骑都尉曹休,您说战区世家大族和老百姓会支持谁?

  这就是张飞马超面临的窘境:得不到战区民众支持,又不能纵兵抢掠坏了自己的名声,军需物资都需要从汉中乃至成都转运,还要防范沿途大小民团武装的截击,向出奇兵速战速决,计策又被曹休识破,张飞和马超就是再能征惯战足智多谋,也只能含恨接受失败的现实:跟曹军相比,我们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吴兰才会死于非命!

  张飞马超面临的困难,刘备集团一直都有,而且直到最后也没有克服,这一点诸葛亮应该是十分清楚的,而这也跟他的“隆中对”描绘的美好前景截然相反。

  诸葛亮抬举刘备:“将军既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在东汉末年,“帝室之胄”多如牛毛,根本就不算不上金字招牌——曹魏重要谋士刘晔,家谱比刘备还详实,他不也得给曹操打工?至于思贤如渴,曹操做得好像比刘备还彻底:“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刘备用人的原则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而曹操用人,不管你人品如何,只要你有能耐,我就给你高官厚禄。

  曹操用人是半夜偷茄子不管老嫩,剜到筐里就是菜,这种千金买马骨的做法,结果是人才如过江之鲫,而刘备杀了张裕和彭羕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杰出人才来投奔了——刘备寄予厚望的孟达、黄权都投入了曹营,说明曹操曹丕比刘备孙权都有吸引力。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设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老百姓有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刘备没有看到那一天,但是张飞和马超却是感慨良多:“哪有什么箪食壶浆,我们得到的只是冷箭和砖头瓦块!”

  张飞马超在下辨之战中显然是没有得到地方武装和战区百姓的支持,军事实力和指挥才能干不过民心向背,张飞马超之败,就败在没有得到广泛支持,如果像项羽处在张飞马超的位置上,也只能无奈叹息:“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

  张飞马超输给了曹洪曹休,输得也冤也不冤,读者诸君可以在这里设想一下:如果您处在张飞马超的指挥位置上,能用什么办法打赢下辨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