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和张仪都是秦国的功臣,两人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还不知道:都是秦国功臣,为何商鞅被车裂,张仪却善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其发展进程可谓波澜壮阔。当然,它的发展历程中,历代秦王君主和大臣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艰辛。在历任秦国宰相中,有两个从魏国来的大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就是商鞅和张仪。
商鞅变法,在短短数年里,使得秦国的家家户户都能做到自给自足。男人们勇于参加国家的对外战争,对私斗却感到羞耻。秦国的百姓之间不再敢隐瞒触犯法律的亲朋好友的行踪,乡与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机构都得到了很好地治理。
张仪游说,以连横之术分化六国,使得秦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黔中郡,成功弱化了魏国和楚国的发展势头。史书称赞,张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商鞅和张仪,对于秦国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功臣。但同样是跌宕起伏的命运,张仪的结局和商鞅是相反的。商鞅惨遭车裂,张仪回到了魏国做了相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距呢?
1、两人与秦国贵族关系不同
根据史书记载,在第一次变法的过程中,商鞅除了对秦国管理百姓的法律进行了改革之外,还向贵族动起了手。商君之法规定,秦国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受爵,每个贵族应该以军功定爵位,以爵位来计算自己能得到的土地田宅,妾室人数,服装的数量。
秦国有军功的人显赫光荣,没有军功的人则只能吃祖先的老本,而再下一代就完全没了依靠。这样的做法就很让贵族们感到恼火了,不光自己要倒霉,自己的子孙也要跟着没钱花,你想想,他们能不对商鞅恨之入骨吗?
然而,张仪却不一样。他在秦国的成就,主要是外交领域。张仪不得罪秦国的贵族吗?其实也有所冲突,但是,都是为了主张策略,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比如,张仪曾经向秦惠文王进言,说樗里子一直与楚国勾结。比如,张仪曾与司马错在战略部署上有过矛盾。但是,张仪与秦国贵族大臣的矛盾本质上是为了秦国的发展,而且是尽职尽责,并不激烈。所以,张仪和贵族们的矛盾远远比商鞅小多了。
2、两人与魏国的关系不同
虽然商鞅和张仪都是从魏国来到秦国,但是二人对魏国却有不一样的感情和态度。商鞅本身是卫国贵族,在魏国受排挤而来秦国。张仪则是魏国出生的草莽一个,受苏秦套路而来秦国。从根本上,商鞅不喜欢魏国,而张仪则没有。
公元前340年,魏国大军进攻秦国,商鞅在阵前欺骗曾经的好友,魏国的公子卬来会见,等人前来,立即将其绑架。后来,又联合齐国和赵国袭击了魏国军队。商鞅因为这次军功获得了商地的十五座城池为封地,被尊称为商君。可以说,商鞅作为一个臣子,真的是恪尽职守,为了秦国主动牺牲了声誉。
悲剧的是,商鞅被秦国通缉时,曾经也想逃去魏国。可是,由于当年商君欺骗魏国,致使魏国失去了河西之地,魏国的守城将领就是不让商君回去。由此可见,商鞅与魏国关系极差,这也是他不能回魏国善终的原因之一。
张仪和魏国的关系,就比商鞅好多了。史书记载,张仪曾被惠王派往魏国做相,期间多次劝说魏王与秦国和睦,并且暗通秦国攻打魏国。与商鞅相比,张仪处事更加圆滑,虽然同样是忠心于秦,但方式方法完全不同。通过张仪的努力和斡旋,一段时间内,魏国臣服于秦国,并且委托张仪从中议和,魏国与张仪关系自然是要好的。
3、商鞅和张仪在政权交替时,选择不同
当年,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犯了法,商鞅为了保证第二次变法的顺利进行,强烈要求对其进行处罚。他认为秦法之所以运行不畅,就是因为有太子这样的以下犯上的贵族。结果,太子的两位老师,赢虔和公孙贾代替太子受刑,这成为了商鞅不得善终的重要导火索。
商鞅的强硬举措确实维护了变法的进行。但是,他忘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已经得罪了太子,就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后果和已知的隐患。秦惠文王继位之后,赢虔的徒弟趁机诬告商鞅想要造反,年轻的秦惠文王一面有立威的心思,一面又想报当年的受辱之仇,于是开始派官吏追捕商君,进而引发了商鞅走投无路的悲剧。
张仪是怎么处理和秦武王的关系的呢?惠王去世后,张仪面对不喜欢策士的秦武王,采取了另一种曲线策略。他可是人尖子,一面向秦武王请求辞职,一面又给秦武王出主意,“大王啊,等我走了之后,我去哪个国家,您就以这些国家收留我为由,攻打那些国家。”这样,秦武王有了攻打六国的理由,还顺便将讨厌的张仪踢出秦国。
这一招太漂亮了,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定位变成了“秦武王的臣子”,也让秦武王乐得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张仪相对于商鞅来说,他首先就是站在新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取了上司的想法和心思,自然使事情得到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史书记载,商鞅出逃魏国不成,只好又回到了秦国商邑,和自己的门徒以及属下派商邑的士兵向北出发,去征伐郑地。最终,秦军将他杀死在黾池,又将尸体车裂。
商鞅从被诬陷谋反,到走投无路真正带兵谋反,是一个十分讽刺的过程。作为始终坚持法制的变法者,主动犯法去谋反,看似让人十分的不解。现在看来,商鞅也许正是在用自己的谋反了诉说自己的不甘。用生命来验证秦法对于秦国的有利之处,也在向秦惠王和那些贵族们进行一次最后的示威和法律宣讲。
而张仪离开秦国之后,被母国魏国收留,并且依靠过往的贡献被任命为宰相,在任一年后病逝。
商鞅主改革而伤贵族,张仪主外交而伤敌国。商鞅损害众多贵族利益,张仪善于明哲保身。商鞅为秦国以身试法,张仪隐忍曲线求活。正因为如此,张仪的下场比商鞅好很多,原来结局早就定下了。他们的故事这也是在告诫,做事情总要有点余地,临危不能过于冲动,否则定会品尝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