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允炆削藩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削藩事件,这些削藩事件很少有失败的。之所以都不容易失败,一是因为削藩是众望所归,代表全国各阶层的利益,包括老百姓的利益。毕竟所有的老百姓都不愿意藩镇割据,藩王造反。二是中央军队强大。不管藩王怎么打,其力量都是比较弱小的。其军队无论人数、实力都是不够的。而朝廷不但有强大的军队,还能获得各方的支援。三是朝廷削藩名正言顺,理直气壮,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根本就不用宣传,大家都明白这样做没有错。

  建文帝削藩,也占有这样的优势,他也是理由堂堂正正,也获得了全国性的支持,也是中央军队十分强大。但最终他苦战四年,却被打败了,而且的皇位也被夺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建文帝会输得这么惨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削藩策略和战争策略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削藩策略。

  我认为,建文帝削藩这件事没有错,但是削藩的策略是欠考虑的,处置是不恰当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打草惊蛇。建文帝削藩,采用的是由弱到强。先削夺那些能力不强的藩王,包括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朱允炆集中性地对这五王进行削藩,这无疑是一种打草惊蛇的表现。

  其他藩王都明白,接下来就是对付自己了。

  外国人有一句话叫“斩首行动”,中国古代也有一句话叫“擒贼擒王”。只有这样做,才会付出极小的代价。李世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动“玄武门政变”取得成功的。刘邦抓韩信,也是这样成功的。显然,建文帝的做法,第一步就错了。

  事实上,建文帝并不是没有机会,朱棣曾经违背朱元璋遗嘱,到南京祭拜去世的朱元璋。建文帝当时大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一下就把朱棣给擒拿了。但他偏偏放朱棣回去,派军队去打。这不是太笨了吗?

  其二,心狠手辣。建文帝之前在削夺五个藩王的时候,对这五王打击得非常严厉。如果这五王确实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如此严厉打击,也没有错。但问题是五王基本上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鸡毛蒜皮的事情却如此大动干戈,明显就是为了削藩,做得毫无亲情可言,也毫无人性可言。这一点,所有的藩王都看见了,内心都非常不满,也非常恐惧。

  其三,一视同仁。建文帝削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团结一部分人,打击另一部分人。这样有步骤又节奏地来,并以此达到全面削藩的目的。

  可是建文帝并没有进行分化瓦解,而是一视同仁。一副要把全天下的藩王一股脑儿全削掉的样子。这样怎么能得到其他藩王的支持呢?

  其四,不给保障。藩王们可能也明白,自己的势力太强,会影响朝廷的统治。但是,建文帝得想一个妥善的安置策略啊。动不动就寻一点理由,把藩王废为庶人。同样是老朱家的后人,凭什么你朱允炆就是一言九鼎享乐无数的皇帝,而其他藩王却必须是庶人呢?

  赵匡胤要削夺大臣的兵权,但他采用的是“杯酒释兵权”的方法,他是用金钱买权力。被削夺了兵权的大臣,其实也不吃亏。建文帝却一下把藩王们变成庶人,谁受得了这个呢。

  没有想好安置策略,就匆匆忙忙削藩。让藩王们情绪非常激动因而冒险对抗,结果糟糕,是可想而知的。

  二、战争策略。

  比削藩的策略更糟糕的,是建文帝的战争策略。

  其一,选将错误。在四年的战争中,建文帝先后撤换了三任主将。第一任主将是老将耿炳文,第二任主将是纨绔子弟李景隆,第三任主将是资质平庸的盛庸,没有一个有打仗的能力。

  本来燕军的力量根本没法和朝廷军相比,就算朱棣夺了宁王朱权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力量其实还是比较小的。但是,建文帝的朝廷军却一败百败,让燕军像切蛋糕一样,一下接一下切去。

  选将错误,固然是朱元璋杀功臣造的孽,但也不得不说,朱允炆看人的眼光,确实是非常有限的。

  其二,遥控指挥。朱棣和朝廷军打仗,几乎都是亲临前线,冲锋陷阵。他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还有几次亲自去中央军的营寨中杀一圈出来,面不改色。而且整个战场形势,他也都了如指掌,能够及时调整。

  但是朱允炆却只是躲在皇宫里遥控指挥,从来不去前线。更不打感情牌,笼络将士。这是他和朱棣最大的区别。

  其三,疲劳作战。建文帝和朱棣的战争,打了四个年头。这个时间打得太长了,一直没有成效,最终将领疲惫、士兵疲惫,都集中不了注意力了。

  而朱棣在熬过了朝廷军的数次攻击以后,准确地找到了反攻点。他不再不攻城拔寨,一城一池地争夺,而是长驱直入,直捣京城。这种删繁就简的打法,历史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他也因此迅速获得国家。

  总之,建文帝方法步骤及战争策略都不恰当,他确实是有一手好牌,但是都给他打得稀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