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世民登基后有没有杀功臣?他是怎么做的?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生母是太穆皇后窦氏,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谈到一个皇帝杀掉多少多少功臣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些功臣犯了多少多少错误,其根本原因在于皇帝认为或者担心功臣会威胁皇权,不仅是自己的皇权,还有子孙后代的皇权。

  回到我们今天的文章中,在传统的观念中,李世民没有杀功臣,主要的原因是唐朝建立以来,没有人能超过李世民的功劳,李世民的江山不是功臣帮他打下来的,是他带领功臣打的,功臣之所以能成为功臣是因为跟着他。没有人能功高盖主,震主的都没有。

  这放在李世民的晋王府,很正确,但唐朝的天下可不是只靠晋王府的人打下来的,还有很多猛人,在唐朝建立时,出过力,建过功,而且功劳还不小。

  李世民之所以在军中威望这么高,主要背靠关陇集团,聚拢山东豪杰和江南士族。代表的是当时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位,这个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励精图治,建立不世之功的时候,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对外军事上开疆拓土,南征北战,东讨西伐。相比他手下的臣子,李世民要年轻得多。

  这时候实在不是杀什么功臣的时候,然而李世民的屠刀已悄悄举起。

  改变李渊时期的分封政策,剪除异己

  贞观元年,长乐王李幼良被告发暗中养士,交结境外,太宗恐谋为反叛,诏遣中书令宇文士及代为都督,并按其事。士及虑其为变,遂缢杀之;

  贞观元年正月(公元627年),燕郡王罗艺率军反叛,进据豳州。兵败逃往甘肃乌氏县,终为部下所杀;

  贞观元年,义安郡王李孝常联合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统军元弘善、左监门将军长孙安业、滑州都督杜才干等人,密谋反叛,事发处死。

  还有庐江郡王李媛在王君廓的劝诱下反叛朝廷,王君廓而后率部下将李瑗生擒并勒死。

  唐朝开国之初,李渊为了获得各路势力的支持,分封了许多的王,特别是宗室成员,李世民继位之后就急切地改变李渊时期的分封政策,当时宗室权力过大,对于皇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李世民就是凭借亲王的身份,暗中积蓄实力,最后一举发动政变夺取了唐朝的帝位。

  在这种情况之下,限制宗室的权力,巩固皇权变得尤为重要。并且这些郡王亲王对于当时的国家财政以及百姓都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再回到我们文中的这三位,长乐郡王李幼良,长期镇守凉州,多次击退突厥铁骑,在镇守边疆功劳颇大怎么可能密谋反叛?燕郡王罗艺隋朝名将,献幽州归唐,赐予李姓,预属宗室,协助消灭刘黑闼,抵御窦建德。在太宗限制宗室的政策下被逼反;义安郡王李孝常曾任隋华阴令,掌握永丰仓。渊太原起兵后,向关中进军。然而。进军途中粮食问题始终困扰着唐军,故李渊至黄河边后。迟迟未能渡河入关。李孝常华阴之叛,保证了李渊军粮供应及赈济饥荒稳定民心之需要,使李渊据永丰定关中东向而争天下之战略得以迅速实现。是立有大功的,同样也被逼反。庐江郡王李媛确实没什么功劳,但也被诱反。

  这四人被杀,固然是因为李世民对皇室宗亲权力的限制,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因为他们都站队李建成。虽然李建成死了,但他们手上还有很大的兵权,实在是不安定的因素。

  流言杀人,敲山震虎

  唐朝开国功臣、宰相裴寂,策划晋阳起兵,辅佐李渊攻破长安。

  贞观三年(629年),裴寂受到僧人法雅牵连,获罪,在审治过程中,法雅一口咬定裴寂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听过流言,但是并没有阻止。于是李世民以“位为三公而与妖人法雅亲密”为由剥得裴寂官权,迫使其告老还乡。

  告老还乡之后的裴寂,还没有享受过清闲的日子,便又出事了。当时有谣言说裴寂有做皇帝的命,裴寂听到此语之后内心惶恐,为了避免此语传到李世民的耳中,裴寂立即派人杀了散布谣言者。

  事后不久,李世民又以“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阴行杀戮以灭口”为由将裴寂流放静州。

  这是一个流放未杀的,其他的几位就没这么好命了。

  唐朝初年,江陵人刘洎献给李渊五十几座城池作为见面礼,投奔了大唐王朝。刘洎主动投诚,让大唐朝兵不血刃得到了大片国土,因此被李渊当成是功臣。

  让李世民起芥蒂的是这么一件事。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命太子李治在定州监国。唐太宗临行前,嘱咐刘洎道:“我如今带兵远征,让你辅佐太子,国家的安危都寄托在你身上了。”刘洎答道:“陛下不必忧虑,大臣有罪,我当立即予以诛罚。”

  唐太宗认为他狂言妄语,怒斥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你性情疏阔刚直,必会因此而遭祸,应当慎重行事。”

  同年十二月(646年1月),唐太宗班师,在途中患病,刘洎与中书令马周前去探视。褚遂良传问太宗起居时,刘洎哭着道:“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惧。”这就完蛋了。这话语传到唐太宗听到,早就不知道变成什么版本,遂赐死刘洎,让他自尽。刘宰相死得太冤了。直到武则天时期,刘洎冤案这才得以平反。

  李君羡,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兵败,转投王世充,后跟随秦叔宝归附唐朝。跟随秦王李世民作战,大破宋金刚,攻打王世充,从破窦建德、刘黑闼,颇有功勋。贞观初年,联合尉迟敬德击破突厥。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谣言遭到贬官,随即被御史罗织罪名弹劾,被唐太宗以“欺君压民”的罪名下令处决。

  张亮,中国唐朝初期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张亮死心塌地地跟随李世民,一件事情可为明证,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斗争白热化时,张亮受命去洛阳,密结山东豪杰以备政局之变。被齐王李元吉告发,高祖李渊派遣属吏严刑拷问张亮,张亮没有泄密,保全李世民,不久被释放。

  就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也逃不过一刀,646年(贞观二十年),张亮被告发私养义子五百人,唐太宗道:“张亮私养义子五百人,是想干什么,就是要造反。”百官附议,皆认为死罪。唐太宗便派长孙无忌、房玄龄到狱中与张亮诀别,然后将他押到长安西市斩首,并没收其家中全部财产。

  可见唐太宗是善于使用流言,来铲除一些功臣。

  为子孙皇权稳固,剪除太子余党

  侯君集,出身于上谷侯氏,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屡立战功,积极策划并参与玄武门之变,参与灭亡东突厥,大破吐谷浑,功勋卓著。

  贞观十三年(639年),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领军灭亡高昌,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就这样的功臣已经70岁高龄,竟然反了。贞观十七年(643年),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坐罪处死,家人流放岭南。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杜荷,也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主要策划者,被杀,其兄弟杜构,因弟弟杜荷的牵连而被流放岭南,死于南方。

  杜荷,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唐太宗的女婿驸马爷,还有一个身份是杜如晦的儿子。杜如晦筹谋划策,运筹帷幄,位列凌烟阁第三。在贞观四年病逝,儿子被杀,就此绝后。

  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隋朝时曾授羽骑尉,入唐后担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并进入秦府文学馆,后受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驩州。

  无人不敢杀,只是死得太早,且杀人亦杀心

  纵观太宗杀功臣,都是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后期都是使用的杀人亦杀心的方法,皇权才能平稳过渡到儿子手中。

  《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晚年曾经把凌烟阁功臣李绩贬出京城。李世民交代李治,如果李绩有怨气,就杀了他。李绩没有表现出怨气,马上离开京城,连家人都没通知,终于逃过一死。李绩这么大的功臣,要杀他肯定只能用谋反的罪名,留着就按谋反论处。

  李靖平定吐谷浑后,被诬告谋反,虽李世民派人调查后得知李靖并未谋反,李靖从此之后杜绝宾客,闭门不出,和尉迟敬德一样玩起了炼丹修仙。李世民后来亲征高句丽,让李靖也去,李靖已经病得起不来床,就想请假,李世民说,没事,有病就在家养着吧。当年司马懿比你病得还严重,但是依然能够为曹魏江山再立新功,你应该向他学习。李靖一听差点吓死,赶紧爬起来表示我还行。走半道实在不行了,李世民一看不是装的,才饶了他。回来没几天李靖就死了。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摆开宴会,宴会的座位有排序,按照尉迟敬德的功劳,应该坐在最前面,但前面却已经有人在座,尉迟敬德勃然大怒,当着众人和皇帝的面吵吵起来:“前面的你有何功劳?竟敢坐在我前面!”

  后来李世民找了尉迟敬德,对其道:“朕见刘邦曾经大肆诛杀功臣,感觉刘邦太过残忍,朕想同你们共享富贵,然而你身居高位却屡次违规、触犯法纪,现在想来刘邦诛杀韩信、彭越,并非全是刘邦的过错。”尉迟敬德很快便醒悟了回来,言行举止慢慢变得低调谨慎。并告别权力场,沉迷于修道炼丹,十六年足不出户。

  魏征,贞观十七年(643年)病逝,同年李承乾造反事发,侯君集被杀。因魏征曾经举荐过侯君集当宰相,李世民气愤之下,令人把魏征的墓碑推倒。如果魏征活到李承乾造反,也逃不了被杀的命运。

  所以说,皇帝杀功臣,会运用很多方法,先试探,再罗织罪证,有真有假,捕风作影。大多有功之臣都会以谋反之罪论处,不认还不行,说你有罪就有罪。

  最后再说一个人,河间郡王李孝恭,经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攻灭萧铣,成功招抚岭南诸州,镇压辅公祏叛乱,平定江南地区。可谓打下了唐朝半壁江山。此人不用人提点,功成名就之后,马上买上百余歌姬,天天游山玩水,歌舞升平,真正当个快活王爷。完全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交出权力,远离权力漩涡,保持中立,最后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