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东山再起”的东山到底是在哪里呢?
在常用成语中,东山再起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指的是失败后的重头在再来,而东山再起的最初含义的,则指的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所以,古人出来做官,又称为“出山”。那么,东山再起的东山在哪?它又与何人有关呢?
“东山再起”的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名士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晋书·谢安传》)。”
谢安是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家是当时最著名的士族之一,其父是太常,其从兄是镇西将军。刘禹锡有首诗作叫《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两大家族,以及其他豪门大族都居住在乌衣巷,时已乌衣巷代表豪门,称其子弟为乌衣郎。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谢就指的是谢安家族。
谢安年轻时,不想为官,朝廷屡屡征召,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辞了,一直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现浙江绍兴)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上文所说的东山,就在绍兴上虞上浦镇境内,因为谢安都隐居于此,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谢安山。
谢安虽然一直不愿出山做官,但是,当国家遇到重要大事时,他还是放弃了安逸的隐居生活,选择承担起治国安邦的大任。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
这一次,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谢安坐阵东山,将自己的侄子谢玄派往前线,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在谢安的统筹与指挥下,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淝水之战后,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后来,谢安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