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再被做成人彘的时候,戚夫人为何不选择自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戚夫人被处置成人彘,为何不直接自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人云“最毒妇人心”,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之中,不仅有男性为了争夺权势地位而明争暗斗,手段尽出,有些女性同样心狠手辣,或许是为了稳固当前的地位,或许是为了扫清自己当前的阻碍,女性的狠辣程度丝毫不弱于男性。
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她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也是狠心至极,为了让皇帝李治宠爱自己,不惜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嫁祸皇后,强迫李治将其废掉,引起太子李弘不满之后,又暗中将其毒杀,可以说是毒辣至极。
在汉朝也有一位狠人,出于争宠的原因竟直接将戚夫人处置成了人彘,并对其百般羞辱,但令人不解的是,遭受如此侮辱的戚夫人并没有选择自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依旧顽强的活着?其实很简单。
储君之争
仅从名字来看,就知道戚夫人出身名门,戚姓,乃是当年周王室姬姓的分支,妥妥的贵族,其父亲乃是秦朝时期的官员,只不过秦朝很快被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队所灭亡,楚汉之争开始之后,刘邦当了汉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戚姬被刘邦得到,由于吕后年龄偏大,又有些许衰老,在戚姬嫁给刘邦之后就失宠了,很快戚夫人就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刘如意,对于古人来说,有了儿子就等于有了竞争的筹码。
当时大汉朝已经建立,戚夫人就想借着刘邦对自己的恩宠,让皇帝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所以经常抱着刘如意在刘邦面前现身。一次刘邦身染疾病,戚姬整日照顾,晚上还将刘如意抱到刘邦身前。
当时刘邦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戚夫人说道:“我绝对不允许我的儿子在我的爱子之上”,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已经非常明了。
第二天上朝之时刘邦就开始同群臣商议另立储君的事情,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想法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
刘邦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随着其病势逐渐加重,就更加坚定了更换太子的想法,群臣只得再次进行劝阻,甚至用称病不出的方法同刘邦进行对抗,刘邦出于无奈只能假意答应,但更换太子的想法却不曾改变。
面对朝中群臣的集体对立,刘邦终于是选择了妥协,将戚夫人叫到自己的身边说,我原本是想更换太子的,但奈何太子在朝中的支持者较多,且自身已经羽翼丰满,其位置就更加难以撼动,要是强行改变,恐怕会引起政局动荡。
最终刘邦没有更换太子,为了保证刘如意的安全,将其封为相国并直接外调,做完这些事情之后不久,刘邦就去世了,吕后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吕后自然是变成了太后。
悲惨命运
吕后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戚夫人在失去刘邦的宠幸之后,自然是被吕后疯狂打击报复,不止是戚夫人,刘邦生前所宠幸的妃子全都被吕后囚禁了起来,由于戚夫人与其有过位置的争夺,所以将其独自囚禁在永巷。
吕后也没有放过她的儿子刘如意,以其年龄尚小,需要多加照顾为理由,多次将其从封地召唤回宫,原本是要将其处死的,但是新继位的汉惠帝非常仁慈,对弟弟十分喜爱,亲自接他回宫不说,俩人还一同居住皇宫,形影不离。
这让吕后很难下手,但有一日,汉惠帝早上起来很早出去打猎,吕后就趁此机会给刘如意下了毒,汉惠帝回来的时候,他已经亡故了。处理完刘如意之后,吕后再一次将目光看向了戚夫人,此人才是与她争夺位置的最主要人物。
当时的戚夫人在永巷之中,整日不得外出,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之下过着奴隶一样的生活,劳作之余,经常唱一首“舂歌”,大致意思就是儿子在外为王,母亲却是奴仆一个,两者不能相见,何时才有人将自己解救出去。
吕后知道以后,认为这是戚夫人对自己的指责,这就正好有了处理戚夫人的理由,便下令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掉了其眼睛,用火熏聋了她的耳朵,毒哑了她的嗓子,将其关在猪圈之中。
还为其取了一个极具屈辱性的名字“人彘”,所谓彘,就是猪的意思,将人与其联系在一起,屈辱的意味可想而知,及时这样吕后依然没有罢休,甚至还让自己的儿子,晋惠帝前来观看,可以说是惨绝人寰。
戚夫人作为皇帝的宠妃,在自己蒙受如此屈辱的情况之下,本应该以死明志,但她终究还是顽强地活着。
原因所在
戚夫人之所以在如此酷刑之后依然活着,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她想见自己的儿子一面,因为被囚禁,所以并不知道外界的消息,心中唯一支持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那个在外地“封王”的儿子。
戚夫人的心中认为,或许是因为自己儿子的封地太过遥远,或许是因为消息封锁太过严密,儿子就像自己歌中所唱的那样,并不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所以她抱有最后一丝希望,能够再见儿子一面。
自古以来,母性的力量永远是强大的,而母子之间的情感,就是戚夫人活下去的最后一丝信念支撑,只不过还在苦苦忍受的戚夫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被吕后所毒害,依旧这样在屈辱下苦苦坚持着。
当然戚夫人的坚持最终有了些许回报,虽然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但是被后人洗刷了冤屈,吕后被推翻之后,被指出了三宗罪,其中有一条就是对戚夫人及其儿子的迫害,甚至将当时不加劝阻的朝臣都一并治罪,也算是对戚夫人的最后一丝安慰。
总结
子女可能是父母这一生最大的牵挂,有时或许是其前进的动力,有时或许是其困境之中坚持下去的动力,有时或许就是其生命垂危之际最后一丝希望与信念,就像刘如意与戚夫人那样,而戚夫人不知道儿子已经亡故,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