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锣鼓演奏中的忌讳有哪些?详解京东锣鼓演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京剧锣鼓演奏中的忌讳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李渔在《闲情偶寄》“锣豉忌杂”一节中一曰赳: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而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
同是一个[快长锤]锣鼓,变换演奏速度和力度(也包括音高),可用于不同的剧情内容和人物感情。《打渔杀家》李、倪闲步上场的[快长锤],使用中速和中弱的演奏力度;《战马超》剧中为衬托马超出场时英姿勃勃、威武庄重的气派,[快长锤]要演奏得稳健从容、弓虽劲有力(中速、强力度月《苏三起解》一剧则以慢速度、弱力度的[快长锤],伴奏苏三披枷戴锁、神情哀怨地缓步上场巧将相和。
“挡道”一场,[快长锤]打得又快又响(决速度、强力度),渲染了紧张气氛,配合了众军挡道时急匆匆跑圆场的节奏。采用舒徐疾促、刚柔转换的手法,可以使一个锣鼓表现多种神情和节奏。
锣鼓演奏最忌讳“四四方方”(节奏呆板)、“一个劲头”(没有力度变化)。把握好锣鼓的轻重缓急,实际上是相当细致、非常不容易的。两千余年前,西汉刘向在《琴书大全·修文》中写道:“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趋变,其声亦变。”敲击乐器根据演奏者不同的心绪,可以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情,锣鼓演奏者只有置身于剧情之中,才能打出感情、打击神韵。
由于乐师们在演奏水平、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上的差异,所以在舞台上尽管打的是同一出戏,用的锣鼓也大致相同,而个人演奏的节奏、韵味、劲头均不尽相同。其中把握锣鼓演奏的轻重缓急,就是个重要间题。现以[四击头]为例江四击头]以大锣在锣鼓中演奏的四击而得名,可是这四锣在演奏时不能“一个劲头,而应该有轻重、有区别。
一般来讲,第一锣是锣鼓的开头,演奏时必须打得实。第二锣相对要比第一锣软一些。第三锣要扬起来打,把锣普完全放出来。因为第三锣要引发后面铙钹的重并成为节奏终止的导向。第四锣是配合角色亮相的关键一锣,又是[四击头]的末一锣,必定要打得狠、打得足、不留余音。
不要看轻这四锣不同的处理,其中包含着启承转合的结构关系,同时又是演奏者内心节奏的外延,有层次、有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