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植上奏的《上疏陈审举之义》中,都提到了哪些?

  曹植,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三国时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曹植给魏明帝曹叡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即著名的《上疏陈审举之义》。

  曹植写这份奏疏,是想要提醒曹叡多重用曹氏、夏侯氏等宗亲大臣,不要让大权被异姓臣子掌控,在奏疏中,曹植这样提醒曹叡:

  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这是以春秋时期的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来提醒曹叡,大权被异姓掌控是非常危险的,是取祸之道。

  曹植写这份奏疏,除了提醒魏明帝曹叡要小心异姓臣子外,最主要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复出,重新参与军政事务。

  当时的政治背景是,曹魏的军政大权,确实在一点点地向异姓臣子一边倾斜,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一位异姓大将军司马懿。

  在曹植上奏疏的四年前,即曹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命骠骑将军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这是自曹魏开创者曹操起兵以来,首次有非曹氏、夏侯氏的外姓大臣成为一线军事战略区的军事主官。

  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时任大司马,曹二代领军人物之一的曹休去世。

  同年,曹叡以前将军满宠代理都督扬州诸军事,负责对东吴的扬州战略区的军事防御重任(此前是曹休负责)。

  两年后,即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另一位曹二代领军人物,时任大将军的曹真奉调入朝,升任大司马。

  同年,曹叡升任司马懿为大将军、大都督,并授予假黄钺之权,让他在曹真入朝后,接替曹真负责的直面蜀汉的雍凉战略区的军事重任。

  此时,曹魏直面蜀汉和东吴的三大军事战略区,已经出现了两位非曹氏、夏侯氏的异姓主官,还把大将军一职授予给了异姓。

  另外,在曹植上奏疏的这一年,大司马曹真病死,司马懿成为曹魏政权中,军事职务最高的人。

  当年,曹魏军中元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也战死了(有分析说是被司马懿阴死),司马懿在雍凉战略区中一手遮天。

  在这种情况下,曹植急了,以他的政治才能当然看得出曹魏政权面临的危机。

  当初,曹丕代汉时,答应了士族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之权让出了一大部分给士族,作为士族支持曹丕建国的交换条件。

  而曹丕用来保证曹魏皇权还能压制住士族的唯一手段就是,让军权还处于皇权掌控中。

  但到了曹植上奏疏的太和五年时,连军权都开始脱离曹魏皇权的掌控,皇权式微,士族慢慢做大,久而久之,曹魏就不是曹魏了。

  这一切的根源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曹氏、夏侯氏的人才断层,曹真、曹休死后,剩余的曹二代、曹三代中无拔尖的人才涌现。

  其二是如曹植这样的宗亲,曾经跟魏文帝曹丕有过争储经历的,即使有才,曹丕和曹叡父子也不敢用,反而要严密防备。

  比如,曹植上疏时,身经百战的曹一代中的代表人物曹洪都还活着(第二年跟曹植一起去世),但曹叡却不敢用,因为曹洪当初在曹丕和曹植争夺储位时,就是支持曹植的。

  如此,在面临蜀汉和东吴的军事压力时,曹叡只能被迫使用异姓大臣来掌军,也因此,引来了曹植的长篇大论。

  曹植希望曹叡能赶紧重视军权旁落的危机,希望曹叡能起用自己,能起用诸多快养成废物的曹氏、夏侯氏宗亲。

  曹植也知道曹叡这个侄子不待见自己,但既然身为曹氏子孙,曹植不得不站出来提醒曹叡,并试图说服曹叡让自己参与军政事务。

  但曹植做出的努力毫无用处,曹叡肯定不可能起用曹植及亲近曹植的宗亲,哪怕权力慢慢向士族倾斜也在所不惜。

  至于其余的曹氏、夏侯氏宗亲,明知道他们没有才干,也不敢拿一线战略区去给他们练手,万一打点大败仗,皇权会衰落得更快,这是个死结。

  于是,曹植洋洋洒洒写的《上疏陈审举之义》,除了记载进史书给后人感叹,在曹叡心中毫无波澜。

  或许,曹叡还要担心曹植是不是想出来争权,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在曹植上疏之后,曹植就又给曹植换封地了。

  并且,《三国志·曹植传》中还记载:“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

  在曹叡心中,曹植出山比异姓掌军权还可怕。

  曹植提醒曹叡重视宗亲,远离异姓大臣的这份奏疏,也是曹植在政治上最后的挣扎了,第二年,即曹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去世。

  曹植写下《上疏陈审举之义》的十八年后,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事变”,一举篡夺了曹魏的所有权力,曹魏进入司马氏掌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