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灭高句丽之战,为什么整整打了二十五年?

  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百济和唐、新罗之间的战争,分为唐太宗时期唐朝击败高句丽、大幅削弱高句丽,以及唐高宗时期唐朝削弱高句丽、百济,攻灭高句丽、百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644年,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任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跟随李世民一起征讨高句丽。历史上著名的唐灭高句丽之战,就此开始。

  作为唐朝最顶级的名将,这一年,李绩已经51岁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李绩从一个乡绅之子,一步步成长为唐军名将,参与了数十场大战。所到之处,无往不胜。

  然而此时的李绩,大概怎么都不会想到,从这一年开始,他将遇上自己人生当中最难缠的一个敌人。此后的他,将会花费整整二十五年的时间,才能最终灭掉这个敌人。

  唐灭高句丽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这场战争的世界跨度之大,影响之广,都是远超想象的。要想说清楚这场战争,我们得先说说高句丽的来历。

  仔细回顾一下高句丽的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高句丽始建于西汉后期,灭亡于唐朝初期。

  话说西汉末年的时候,有个辽宁抚顺新宾县的东北大汉,名叫朱蒙。这个朱蒙是西汉在东北的属国扶余国的王室成员,因为不是嫡子,所以没能继承王位。此后,这个朱蒙从扶余国内带了一些自己的臣民,来到了新宾县这块,又搜罗了一些周围的当地局面,兼并了当地的一些闲散势力,形成了一个小国家。

  当时西汉正处于衰退期,对东北这边的影响能力有限,所以便直接封这个朱蒙为侯了。而新宾县这个地方,在西汉那会儿叫做高句丽县,所以朱蒙就被封为高句丽侯。

  高句丽,就是这么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高句丽只是西汉下面的一个侯国,连王国都不是。但是此后的上百年里,这个小国却开始逐渐扩张。在扩张的过程当中,高句丽先是将首都搬到了辽宁海城,然后又搬到了平壤。经过连续百年的扩张之后,昔日一个小小的侯国,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边疆政权。

  在高句丽扩张的这段时间里,中原这边,先后经历了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东汉、东汉衰弱等很多事情,到了三国时代,曹操在北征乌丸的时候,曾一度扫平了这个小国。但过了几十年之后,随着司马家建立了西晋,而后又导致北方胡人南下,中原政权再次失去了对辽东半岛这边的控制。此后,高句丽王氏的后裔,趁势而起,再次复国。

  这一复国,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整个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几乎天天都在打仗,根本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所以,很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就开始往辽东那边跑。这些中原难民的到来,给辽东这边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文化,同时也将农耕文明的社会模式,带到了这边。因为这些难民的到来,高句丽从一个渔猎游牧政权,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化。

  整个南北朝期间,因为中原那边一直在打仗,也顾不上辽东这边。所以,高句丽就开始逐渐扩张自己的地盘。几百年下来之后,高句丽几乎已经占据了半个辽东地区,而且还占据了大半个朝鲜半岛。到了南北朝末期的时候,高句丽已经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边疆政权了。

  再之后,随着隋朝统一了中原之后,中原政权才终于有精力,对付中原周边的这些邻居们了。隋朝当时看了一圈之后,发现周围只有两个边疆政权,对隋朝有很大的威胁。其中一个是北方的突厥,另一个就是高句丽。不过,相比之下,突厥当时的势力更大。

  所以,隋文帝在位期间,主要就是收拾突厥,还没来得及收拾高句丽。等到隋炀帝上位之后,隋炀帝倒是有能力收拾高句丽了。可惜的是,隋炀帝这个人,本事差了点。为了征讨高句丽,隋炀帝从全国征调了数十万大军,企图一战扫平整个辽东。但结果,因为隋炀帝指挥失误,非但没能灭掉高句丽,反倒将这几十万精锐隋军,几乎全都输在了辽东。

  这下子,麻烦大了。

  这几十万精锐,几乎就是当时隋朝的全部家底。一下子全都折在辽东,国内自然就兵力吃紧,再也压不住各地的农民军了。所以,辽东之战结束之后,没过多久,隋朝也就亡了。

  隋朝灭亡之后,唐朝建立。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李唐政权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全国。而后又打垮了北方的东突厥、薛延陀,西北的吐谷浑,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而高句丽这边,则是继续扩张,将势力范围向北延伸,国力越发蒸蒸日上。

  而且,经过之前和隋朝的战争之后,高句丽发现,中原王朝似乎也不是那么强大,不是不可以战胜的。以往的高句丽,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属国,最多也就是稍微独立一些,不听中原号令而已。但和隋朝的这场大战,却让高句丽意识到,或许自己已经有实力南下中原,取代中原王朝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开始积极向外扩张。在朝鲜半岛上,继续欺负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和百济。另外,高句丽还迅速向北方发展,填补薛延陀和突厥被灭之后,北方出现势力真空。另外,在唐朝和高句丽的边境地区,高句丽也在不断搞事情,试图一步步蚕食唐朝的地盘。

  高句丽的这些动作,唐朝这边自然也都看在眼里。

  当时在位的李世民,恰好是中国历史上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所以,李世民当然知道,高句丽的这种扩张,对唐朝会有多大的危害。若是高句丽继续发展,填补了北方的势力真空之后,高句丽势必会主动进攻唐朝。

  而且,和历史上其他北方游牧政权不同,高句丽不是游牧文明,而是一个农耕文明。游牧民族进攻之后,只是抢点东西,就会退去。但农耕文明,打下一块地盘之后,就会努力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地盘!这样的高句丽,明显比突厥或者薛延陀,更具威胁!

  中原虽大,却容不下两个农耕文明共存。

  有些仗,这一代人不打,下一代人就得打。

  而且,下一代人打的时候,会更麻烦。

  经过仔细权衡利弊之后,李世民终于决定,对高句丽开战。于是,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四万,从山东莱州出发,走海路直接进攻朝鲜半岛。任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走陆路从幽州方向进攻辽东。另外,李世民亲自坐镇中军,亲征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李绩率军抵达幽州。三月,李世民抵达河北定州,唐军完成集结。

  高句丽这边,得知唐军进攻的时候,虽然十分警惕,但也并未太过担心。因为之前隋朝百万大军,都已经被高句丽击退,而且损失惨重。所以在此时的高句丽眼里,中原王朝的战力,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罢了。另外,当时高句丽内部,权臣渊盖苏文杀了原来的高句丽王,独掌大权。渊盖苏文是个很狂妄的人,但同时他确实很能打,所以当时便直接倾全国之力,打算跟唐朝来一场主力决战。

  唐朝对高句丽的第一场大战,就这样打响了。

  随着李世民抵达前线,唐军开始正式向高句丽发起了进攻。开战之后,李绩亲率大军,渡过辽水,进入辽宁东部地区,并且在抚顺地区,大败高句丽守军,俘虏两万多人。与此同时,另外一路由张亮率领的唐军,也走海路从大连金州地区完成登陆,大获全胜,俘虏了八千多人。

  唐军和高句丽的第一次大规模接触战,就这样以唐军大获全胜而结束。

  接下来,李绩率领唐军,继续向前推进,很快抵达辽阳。到了辽阳之后,高句丽的主力军队,也已经完成了集结,前往辽阳救援,准备和唐军进行主力决战。然而当高句丽的四万主力军队抵达之后,却被唐军将领李道宗,以四千精锐正面击溃。

  在这支援军被击退之后,唐军主力开始向辽阳城发起了总攻。最终,在唐军的猛攻之下,辽阳城被破,唐军斩敌一万,俘虏士兵一万。此外,还俘虏了四万多高句丽百姓。这一战之后,唐朝直接将辽阳改设为辽州,将其划入唐朝的领土范围内。

  辽阳一战,总算是打醒的高句丽。这一战之后,高句丽也意识到,虽然都是中原王朝,但如今的唐朝远比之前的隋朝难对付得多。于是,渊盖苏文开始全力从国内调集军队,总计调集了十五万大军,向辽宁海城方向增援。当时这地方叫做安市城,随着唐军的逼近,以及高句丽援军的抵达,历史上著名的安市城之战,由此打响。

  安市城之战开始后,从兵力上来说,高句丽方面接近二十万,而唐军这边,只有十万左右。所以在兵力上,唐军这边反倒是处于劣势状态。另外,安市城是高句丽的地盘,高句丽还有主场作战的优势。所以这场战争开始后,唐军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后,李世民亲自接过了战争的指挥权,来了一出经典的‘围点打援’战例。首先,唐军对安市城完成合围,然后以主力和前来救援的十五万高句丽军队,进行决战。最终,一场大战之后,高句丽这十五万大军,被唐朝近乎打得崩溃。仅剩不足四万人,躲到了山上进行固守。后来在唐军的包围之前,粮草断绝,被迫投降。

  另外,在这场大战当中,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大战的过程当中,唐军这边,有个穿白衣的士兵,特别勇猛,率先冲入高句丽阵营,以一敌百,为唐军击溃高句丽军队,立下了大功。这位猛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这场战争,也是薛仁贵崭露头角的一战。自此之后,薛仁贵进入了李世民的眼中,此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步步走上了大唐统帅的位置。

  打掉了这十五万援军之后,安市城就成了一座孤城,陷落几乎已经成了必然。然而可惜的是,因为之前唐军打得实在太猛,导致安市城内的守军,提起唐军人人害怕,守城的意志反倒是更加坚定了。再加上李世民不愿强行攻城,造成太大的伤亡,只愿围而不攻。所以,在唐军的重重包围下,安市城竟然奇迹般地坚持了两个多月。

  两个月之后,安市城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但此时,唐军这边,却遇到了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

  这个敌人,叫做天气。

  唐军在李世民和李绩这种名将的指挥下,虽然战斗力很强,但同样还是不能和老天爷叫板。此时已经是九月份了,九月份的海城地区,最低气温已经不足十度,而且接下来会越来越低。一旦严寒到来,别说继续攻城,就连唐军自身,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个问题。今天从北京到沈阳,开车也就是几个小时的路程。但在唐朝那会儿,想要穿过辽西走廊,把补给从河北运到辽宁这边,难度实在是大的没边了。

  到了这个时候,唐军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撤退了。

  唐朝和高句丽的这第一场大战,从战争的结果来说,显然是唐军赢了。唐军整体战损,不过两千多人。而高句丽这边,战损至少不会低于二十万。而且这一战之后,唐军还在辽东地区,占领了大片的领土,又将大量高句丽百姓,内迁中原生活。如此一来,便等于是在高句丽的腹地,插进了一颗钉子。

  但在李世民看来,这场战争,却是他的耻辱。

  李世民打了一辈子的仗,除了当年打薛举的时候,因为李世民重病在身,无法指挥军队,败过一次之后,几乎就没打过败仗。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大获全胜,直接灭了对方。然而这场战争,唐军虽然打掉了高句丽不少有生力量,而且也占了不少地盘。但没能灭掉高句丽,对于李世民而言,就已经是失败了。

  与此同时,这一战,也让唐朝这边,彻底摸清了高句丽的情况。

  作为一个农耕文明,高句丽和之前唐军打败过的突厥、薛延陀都不同。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恢复能力和战争韧性,显然不是一战就能彻底解决的。事后李世民也进行了反思,意识到是自己的战略规划,出了问题。

  对付高句丽这样的农耕文明,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太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常打仗,干扰高句丽的生产,让高句丽变得越来越虚弱。等到高句丽足够虚弱之后,才能最终一战功成。

  李世民的这个战略,后来也成了唐朝对高句丽几十年间的整体战略。但可惜的是,李世民并没有时间完成这个战略规划。因为从辽东回来之后,李世民的身体,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差。常年的征战,让这位绝代雄主,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李世民也知道这点,所以,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就只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布置自己的身后事上。至于高句丽那边的事情,只能交给下一代的皇帝去完成了。

  当然,在李世民人生最后的几年里,李世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在唐军撤军两年之后,李世民再次下令,让李绩和牛进达各自统领唐军,从陆路和海路两线,对高句丽进行袭扰。不求一战功成,只求干扰他们的农时,对高句丽进行削弱。这一次,李绩再次不负众望,大战上百次,再次重创了高句丽主力,而且将唐军前线拉到了萨尔浒山一带。

  这一战之后,照理来说,以后李绩就该每年都率军去袭扰高句丽边境,直到把高句丽灭掉为止。但在这之后,因为李世民想要将李绩当做托孤之人,所以李绩就被李世民调回京城,做了两年京官。而辽东这边,在李绩这次出战之后,第二年则是由唐军将领薛万彻等人负责,同样有所斩获,并且开始逐渐将战线推到了鸭绿江对岸。

  公元649年,在从辽东地区返回长安三年之后,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此后,太子李治登基。李治登基之后,接下来的几年里,唐军并未对高句丽发起什么战争。因为当时李治太过年轻,资历太浅。这几年当中,李治一直忙着压服老臣,坐稳皇位。而且在这几年当中,武则天还入宫开始了宫斗,从一个尼姑一路斗成了李治的皇后。所以,在这些事情的困扰下,李治也抽不出时间,去思考如何灭掉高句丽。

  李治这几年的放松,对高句丽而言,无疑是一个恢复的天赐良机。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判断,是完全准确的。对付高句丽,就得连年消耗,最终才能彻底将其灭掉。李治松懈了几年之后,高句丽很快就再次恢复了过来,而且,还开始继续扩张。而唐朝这边,直到公元655年,随着武则天当上了皇后,李治不用再操心后宫之后,才得以继续注意高句丽。

  既然如此,那就接着打呗!

  公元655年,李治任命唐军将领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军征讨高句丽,斩敌千余人。公元658年,程名振和薛仁贵再次率兵进攻,总计斩首三千余人。公元659年,薛仁贵在横山再次大败高句丽守军。公元660年,唐军将领苏定方,率领唐军从朝鲜半岛南部的锦江入海口处登录,一战灭掉了高句丽的属国百济,在高句丽的身后,再次开辟了一座战场……

  总之,从公元655年开始,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唐朝几乎每年都在对高句丽用兵。而且,每战不求大胜,只求能够削弱高句丽,然后积小胜为大胜。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身为唐军名将的李绩,却并未再参与期间任何战事。

  这倒不是李绩偷懒,或是皇帝李治对他有所猜疑之类的原因。而是因为,以李绩当时的身份,没必要领导这种规模的战役。在李世民和李靖这两位唐初顶级名将去世后,李绩几乎已经成了整个唐军内部,最能打得帅才,帅才是不能轻动的,只有最后决战的时刻,才会出场。而且,除了高句丽之外,当时唐朝还有其他的敌人,李绩自然不可能连年出征,只为了骚扰高句丽。

  在这十年当中,李绩大多身居长安,居中调度。虽然一直不曾参加前线的战事,但却是真正从全局进行谋划的人。李绩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等高句丽衰落到足够的程度,然后可以一战灭国。

  十年之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经过十年的骚扰战之后,高句丽已经严重衰弱,国力大损。而且,在公元666年这一年,高句丽的那个渊盖苏文死了。渊盖苏文虽然是个超级权臣,把持朝政数十年。但不得不说,他的存在,也确实是唐军扫平高句丽的一座大山。而渊盖苏文死后,这座大山瞬间消失不见。另外,他的三个儿子,在其死后,还开始彼此争权,搞得高句丽内部出现了内战。

  得知这些情况之后,李绩之后,最终决战的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666年12月,李绩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全权负责征讨高句丽的战事。几个月之后,李绩抵达辽东,率领唐军对高句丽发起了总攻。这场决战,唐军已经准备了多年,所以这一次,唐军的后勤补给,完全没有问题。

  战争开始之后,李绩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所到之处,将高句丽的所有城池,全部攻陷。经过长达五个月的战斗后,唐军几乎拔除了高句丽西线的所有重镇。

  在多个方向的同时发力下,高句丽守军接连溃败,被唐军一步步压缩。此后,唐军从抚顺、四平等多个方向,开始向高句丽发起了总攻。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后,最终几路唐军,合围于平壤城下。围城一月之后,唐军终于攻破了平壤,彻底摧毁了高句丽的中枢。

  随着平壤陷落,高句丽高层被唐军一网打尽。残存的高句丽守军,也不得不纷纷投降。从公元644年,李世民率兵亲征辽东,到公元668年,唐军攻破平壤。唐朝花了整整二十五年的时间,才灭掉了这个东北方向的大敌,彻底解决了东北方向的隐患。

  而作为唐军的主帅,开战之时,李绩51岁。等到灭掉高句丽之后,李绩已是76岁的高龄了。这场持续了25年的大战,彻底耗尽了这位唐军名将的心力。

  一年之后,李绩病逝于长安,终年77岁。

  纵观唐朝灭高句丽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场战争之所以会打了整整二十五年,不是因为唐朝不够强,而是因为高句丽这个敌人,确实比其他敌人更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一统中原王朝大多数时候的敌人,都是北方的游牧政权。只有极少数的时候,会面对一个强大的农耕文明政权。

  相比游牧文明政权,农耕文明政权的战争韧性,明显更大。就算经历了一两场重大失败,只要有时间恢复,很快就能迅速恢复过来。相比之下,对付游牧政权,只要能够找到他们的主力,一战灭掉,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但对于高句丽这样的农耕政权,这个办法显然是不管用的。

  唐朝和高句丽的这场战争,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欲有铸剑为犁之心,需有平复刀剑之力。对付有些强敌,时间往往比空间更管用。中华文明是一个极具韧性的文明,面对一些强大的敌人,持久战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牌局上,直到今天,我们的对手已经换了一轮又一轮,但只有我们还在牌桌上,而且手里的牌越打越好。

  以前是这样,以后大概还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