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当着长孙无忌的面说了什么?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治被立为太子时,唐太宗说了一句预示长孙无忌悲剧的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大舅子、凌烟阁第一功臣,在唐高宗初期更是大权独揽。但长孙无忌的人生却以悲剧收场,最终被逼自杀。而李治(唐高宗)被立为太子时,唐太宗说的一句话就预示长孙无忌的悲剧。

  大约从贞观十四年(640年)开始,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之间爆发了夺嫡之争,最终导致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承乾被废后,李治突然以“黑马”的姿态出来与李泰争夺太子之位。

  不过与李泰相比,身为嫡三子的李治在礼法上处于劣势,威望和能力更是远远不及。但之前一直在太子之争中神隐的长孙无忌却突然出来坚定地支持李治当太子,也是李治成为太子之争“黑马”的主要原因。

  长孙无忌替李治争太子的方法是两个:一是利用李泰的失误和李治表现出来的仁厚,让唐太宗以为让李泰继位后会杀戮自己的兄弟。要知道“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最大的心理阴影,绝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

  二是长孙无忌清楚唐太宗担心李治的能力和性格不足以承担皇帝的责任,便摆出一副坚定支持李治到底的架势。既然有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首的贤臣辅佐理政,李治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差点也没什么。

  圣明烛照的唐太宗早看出长孙无忌如此坚定支持李治是有特殊目标的,因为只有李治当皇帝才能让长孙无忌成为托孤的权臣。不过长孙无忌争太子的方法确实影响了唐太宗的想法,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当着长孙无忌的面跟李治说:“汝舅许汝也,汝宜拜谢”。这句话表明唐太宗很清楚长孙无忌可能当权臣,在之后几年布置了保险措施,在长孙无忌踩红线后要了他的政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