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清官楷模,乾隆为何要推倒李卫的雕像

  李卫,雍正四大宠臣之一,清官的楷模,乾隆为何要推到他的神像,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李卫,在历史上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因为一部电视剧《李卫当官》才被人们熟知。

  我们惊讶的发现,原来李卫居然是雍正的四大宠臣之一,肩膀头和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镜,张廷玉这些名人是一样高的。而且,李卫是大清国少有的一位清官。

  雍正皇帝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皇帝,他用铁一般的手腕和惊人的工作热情,整顿大清国的吏治,充实大清国的国库,光批阅奏折就写下了1000万字。但是,后人却只记住了他的败家儿子乾隆。

  一句“康乾盛世”,就把雍正的功劳给抹杀了,不知道这个词,是不是乾隆发明的。

  和雍正一样,李卫也是一个低调的清官。

  他在云南整顿私盐,他在浙江修整海塘,狠抓治安,他一手掌握着江南的钱袋子,一手打击贪污腐败官员,深受雍正的喜爱,10年时间,从一个小小的员外郎升任浙江总督,位居一品大员。

  然而,李卫却并非科举出身,他甚至没有读过几天书,他步入仕途是靠“买”来的,就是这第一个“买”来的小官,兵部员外郎,李卫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官场生涯。

  捐官入仕,因刚正不阿进入雍正的法眼

  李卫出生在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大户人家,和所有的公子哥一样,李卫很早就进入私塾开始读书,但是却大字不识几个,混了几年,连个小学毕业证都没有。

  好在家里不差钱,朝廷也有政策,只要出钱就能给官当。于是,家里出钱给李卫捐了个官,兵部员外郎。这个起点可是非常高了,一步跨入中央机关,2年后,转任户部郎中。

  郎中,是仅次于侍郎的一个官,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这个级别,有人一辈子都干不到,李卫用了2年时间就轻松做到。

  就是在户部的时候,李卫干了一件大事,成功的进入了雍正的法眼。

  户部,主管全国的财政,李卫作为郎中,直接负责库银的管理,当时有位王爷,仗着自己的身份私收小金库,每1000两税收,他要抽取10两的库平银。这种事儿,以前的历任郎中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毕竟,王爷谁也得罪不起啊。

  但是李卫不信这个邪,他在走廊里公开张贴“某王赢钱”的字样,这就属于当众点名批评了,让这个王爷非常难看,以后也没敢再私收库平银。

  李卫的这个举动,被当时的四爷雍正给看到了,他默默的点了点头:“这个小伙子,是个可造之材”。

  1722年,雍正继位,他首先就想到了李卫,先是委任他为直隶驿传道,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天津邮政局局长,但是,李卫还没来得及上任,雍正就改主意了,他觉得给个邮政局长,还是大材小用了,又委任他为云南盐驿道。

  在古代,盐税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税收,国家财政的大头都来源于盐税。正因为这玩意有利可图,历朝历代都有贩卖私盐的,比如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动摇了大唐根基的黄巢,都是大私盐贩子。

  而且,凡是贩卖私盐的,都是当地一霸,黑白两道通吃,没有一定的实力,玩不转这门生意。

  如果私盐盛行,那么势必会影响国家的盐税收入,跟国家抢饭碗,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但凡是有魄力的君主,都会把打击私盐放到当前工作的核心。

  清朝也不例外,尤其是大清管控力比较弱的云贵,两广一带,私盐比较猖獗,因此,雍正刚一继位就派李卫到云南,专门打击私盐贩子。

  1724年,李卫开始升官,担任云南布政使,主抓财政税赋兼任食盐专卖局局长,相当于云南省的二把手,主持全面的经济工作,说明李卫打击私盐工作确实很有成效,为大清的税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雍正才把他放到了布政使的位置。

  1725年,李卫再次高升,担任浙江巡抚,全省一把手。第二年,又干回老本行,兼任两浙盐政使,专门打击两浙地区的私盐贩子。

  在清朝,全国共划分了十几个盐区,浙盐区专供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四省,但是,靠近两淮盐区的百姓却更喜欢吃淮盐,因为浙盐贵,淮盐便宜。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私盐贩子的嗅觉是很灵敏的,他们马上从两淮运来淮盐,导致浙盐销售不畅。

  李卫到任后,采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重点打击当地最大的私盐贩子沈家,并且在镇江附近重点巡查,严防两淮私盐流入浙江市场。

  1727年,李卫升至浙江总督,位列九大总督之一。

  短短5年的时间,李卫一年一个台阶,从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大清国的封疆大吏,这在当年靠读书科举做官的大环境下,是不多见的,李卫凭什么能获得雍正的宠爱?

  答案就是情商高!

  但凡读书之人,难免会有一些迂腐之气,所以进士出身的人都要先到翰林院去磨砺几年,学习一下人情世故,知道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但是,李卫本身就是社会人出身,很会察言观色,灵活变通,而且,李卫是捐官出身,家里不差钱,所以,他不需要通过贪污受贿来发家致富,在官场上自然能挺直腰板。

  而这些,都是雍正非常欣赏的。

  作为雍正的宠臣,李卫除了当浙江总督外,还是雍正的“白手套”,哪里有棘手的问题,哪里就有李卫的身影。

  当时江南地区盗寇横行,一些反清复明的势力也趁虚而去,在盗寇中组织力量,来对抗清朝,雍正委任李卫为“江南七府五州盗案总负责”,相当于巡视组,专门巡查盗案。

  李卫的一生只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查处私盐,一件就是侦察盗贼。

  雍正曾经夸奖李卫:

  督抚中能察究匪类,惟李卫为第一,尔当仿效之。

  1729年,李卫调任兵部尚书,后来又代理刑部尚书,最后出任直隶总督,公认的九大总督之首。

  雍正在位13年,当年帮助他登基的几位重臣,隆科多,年羹尧,田文镜等人都被雍正给搞死了,唯有李卫,地位稳如泰山,直到雍正去世,依然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

  究其原因,主要是李卫出身卑微,后来虽然官职总督,但所有的荣耀都是雍正给的,李卫没有什么后台,没有什么派系,对雍正没有任何的威胁。

  安稳善终,却因一件小事惹怒乾隆

  自古讲究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继位后,处理了不少雍正朝的老臣,比如张廷玉,多次告老还乡,激怒了乾隆。但是对于李卫,乾隆还是比较重用的,继续让他当直隶总督。

  1737年,因为诚亲王家里的护卫库克与当地村民争夺土地,告到了乾隆那里,乾隆让李卫处理,李卫秉公处理,获得乾隆的嘉奖,赏穿四团补服。李卫生病,乾隆还特意派御医去给李卫诊治。

  1738年,李卫去世,终年51岁,乾隆皇帝命令,按照总督的标准下葬,并赐谥号“敏达”。这个谥号,可以说非常精准的概括了李卫的一生。

  到这里,李卫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完美了,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一介布衣官职直隶总督,堪称是教科书级的人生逆袭。

  但是,就在他死后不久,一件小事,改变了乾隆对他的看法。

  乾隆喜欢下江南游玩,李卫死后,他又一次下江南来到了杭州,在杭州的西湖,乾隆游玩到一座庙里的时候,发现居然有李卫夫妇的神像,并号称是“湖山神位”。

  这下乾隆生气了,自己堂堂大国天子,“十全老人”,文治武功盖过三黄五帝,都没有神位,你一个小小的总督,居然就有神位了。

  当然,这是乾隆的心里话,嘴上他不能这么说,他说的是:“李卫有什么本事,还不是我老爸关照他,牛掰的不能行,也不是什么清廉之人,竟然敢立神像,简直太可恶了”。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然后,乾隆就命人把李卫的神像给推到烧毁了。

  有人说,大清灭亡,亡于乾隆。这句话其实是有些道理的。

  大清从多尔衮带兵入关,经历顺治的安定,康熙的努力,雍正的实干,到乾隆手里,确实是一个国富民强的大清。但是,乾隆却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一直以为大清的鼎盛是自己的功劳。

  最主要的是,乾隆固步自封。

  当年马嘎尔尼访华,带着崇拜之情来到传说中的天朝上国,但是他看到的却是到处是穷人,老百姓吃不饱,干瘦如材,住的也都是稻草房子。

  更主要的是大清官员的态度,乾隆非让他下跪就不说了,他兴致勃勃的给大清官员们展示他带来的卡宾枪,榴弹炮,没想到却被大清的官员们嗤之以鼻。

  这让马嘎尔尼非常的失望,他称大清为“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抗,就能把他打倒在地。

  乾隆也真是命好,手握三代人丰厚的遗产,逍遥的过了一辈子,才有了公子哥的臭脾气。

  李卫能在庙中有神像,说明他受当地百姓爱戴,确实在当地为百姓做了实事。如果是李卫强行立的神像,不用乾隆来捣毁,李卫前脚离开浙江,后脚老百姓就给捣毁了。

  如果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发现这样的事情,一定是给予嘉奖,而不是羡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