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瑁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随后控制朝政,各地义兵蜂拥而起就是一个非常适合造就英雄的时势。初平元年,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同袁术等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后因与刘岱不和,为岱所杀。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桥瑁是刘岱的盟友与下属,还是当时名士,到底做了什么,惹得刘岱非要将其杀死呢
一,出身名门
桥瑁出身梁郡大族桥氏,所以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人很有见识与才能。当时太尉桥玄身居高位,在朝廷很有威望,桥瑁是他的堂侄,自然受到这位长辈的照顾与提携,于是仕途顺利,很快就成为兖州刺史。
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英雄记)
桥瑁担任兖州刺史的具体时间不详,不过从他在十常侍之乱时就担任东郡太守推断,应在汉灵帝末年。当时刺史品秩二千石,与各郡太守平级,负责监察郡县各级官吏。桥瑁在兖州刺史任上干的不错,很有威望和恩惠,随后就被调任东郡太守。
二,首倡义兵
(何进)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后汉书·何进传)
中平六年(189年),后少帝刘辩即位,由舅舅大将军何进辅政。何进为了逼迫妹妹何太后同意铲除宦官集团,便让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带兵进京施压。可随后宦官集团就抢先动手杀了何进,引起何进部下袁术等人反扑,导致洛阳大乱。
随后董卓入京掌权,擅自废黜刘辩,立了汉献帝刘协为帝。董卓专权后担心各地牧守不服,于是大力提拔名士,任命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张邈为陈留太守,让他们镇守地方。
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英雄记)
桥瑁不满董卓在京城胡作非为,于是伪造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书信,称废立皇帝并非我们之意,完全是董卓自作主张,现在董卓残害百姓,逼迫百官,希望天下州郡起兵勤王,诛杀国贼董卓。很快桥瑁的书信就传遍天下,由于梁郡桥氏的巨大影响力,所以许多牧守决定起兵讨董,但仍有不少牧守选择隔岸观火。
骁骑校尉曹操、司隶校尉袁绍也是因为不满董卓专权而逃离京师,见到桥瑁的书信自然是十分高兴,在地方准备起兵。袁绍是逃到渤海郡,起兵时间不详,不过是在冀州牧韩馥收到桥瑁书信之后。曹操是逃到陈留郡募兵,起兵时间在十二月。
虽然桥瑁发布讨董书信的时间不详,但书信传到各地需要一定时间,加上准备起兵的牧守也需要时间筹备粮饷,期间至少有数月。而桥瑁在董卓专权之前就带兵进驻成皋,手中已经有一定兵力,发布书信之前应当也做好了起兵准备以防备董卓,由此可知桥瑁起兵时间当在曹操之前,为最先首倡义兵之人。
三,参与讨董
初平元年正月(190年2月),桥瑁与后将军袁术、兖州刺史刘岱等人会盟,共同推举袁绍为讨董盟主。盟军兵力虽然多达20万,但多数诸侯心存私心而按兵不动,仅有曹操等少数人奋力向前讨董。桥瑁虽然首倡义兵,但也有割据自立的野心,所以选择作壁上观。
应劭曰:“关东义兵先起于宋、卫之郊,东郡太守桥瑁负众怙乱,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陈留、济阴迎助,谓为离德,弃好即戎,吏民歼之。草妖之兴,岂不或信!”(后汉书·五行志二注)
董卓见关东群雄势大,于是带着汉献帝西逃长安。关东群雄见董卓已逃,没了共同的敌人,便互相猜忌而内讧。本来桥瑁就与兖州刺史刘岱不和,而东郡又是兖州辖地,加之自己又担任过兖州刺史,桥瑁想要壮大自身实力,便自然而然把目标指向了兖州。
桥瑁是怎么对付刘岱的,史书并未记载,不过从当时名士应劭的评论推断,桥瑁应当是仗着首倡义兵而居功自傲,在群雄之中盛气凌人,颐指气使,不仅惹怒了上司刘岱,还得罪了陈留太守张邈、济阴太守等兖州同僚。然后刘岱就发动突袭,杀了桥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