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三彩的彩绘原料是什么?来自于哪里?

  唐三彩的彩绘原料是什么?来自于哪里?其实这种属于低温铅釉陶,釉彩经过焙烧流动性大,因此,在塑造人物的头部和面部时不施釉。唐三彩施釉经第二次焙烧后,人物表面还要增加一道开相即彩绘工艺,以增强器物的逼真感。

  彩绘的原材料是一种天然的颜料,把各种颜色的软石质磨碎后,经过漂洗,利用精细物质加水成为水彩。

  先涂上一层白色底粉,再画出眼睛、眉毛、胡须、巾帽、口涂朱红等。开相彩绘时要根据人物不同的地位、性别、年令和精神状态,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使其更加形象逼真。例如唐三彩合手女俑(图N.高43厘米,西安市唐墓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院),此俑口涂朱红,头梳髻鬟,面部丰满饰粉红色彩,身穿圆领袒袖襦衫,长裙拖地,两手藏于袖内,拱于胸前,姿容丰腴,体态娴雅。

  唐三彩人物艺术品之所以形神兼备,开相工艺极其重要。开相工艺能够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特点,刻画出人物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

  其实在乾陵唐三彩俑类中大多数都加以彩绘,尤其是在面部用墨笔勾画出头发、眉毛、眼睛,用朱红勾画出嘴唇。但三彩中的彩绘工艺绝不仅限于面目,在三彩骑马俑的马身之上也有墨色描绘。由于一些三彩骑马俑制作时没有表现出马的束带和花饰,唐代工匠们便用笔描绘出马头、身部的束带和花叶形马饰,这种技法在昭陵唐三彩中也有表现。

  唐三彩又有一种绞胎骑马俑,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录有“绞胎骑马狩猎俑。唐绞胎陶。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人马均为白、黑褐色绞胎……藏陕西省博物馆。”关于此件文物又见《中国陶瓷史》:“1972年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了一件绞胎骑马俑,人马全部是绞胎,这是目前绝无仅有的一件绞胎瓷塑。”

  可是又有人另有见解,见弋戈《李重润墓“绞胎马”有误》一文中描述为武士身上有褐,白色相间的绞胎纹,腿上木纹与马背上的纹理相连,线条流畅,粗细得当。但从马腹部的圆孔看釉层只是很薄的一层,器胎是纯白色的,所以弋戈先生仔细观察后认为这件骑马俑是在瓷胎表面绘出绞胎一样的花饰,然后再上一层透明釉,属于唐代的“仿绞胎”釉下彩工艺。又认为武士身上的纹理。

  唐三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