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贵安新区发现古人类洞穴遗址,清理出上千件石制品

  招果洞遗址发现的古人类用来缝兽皮的骨锥

  在距离贵阳65公里的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有一个叫招果的村寨,森林植被郁郁葱葱,一条常年流淌的麻线河贯穿全村,村民沿河两岸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好一幅田园风光画。村寨里一家姓张的兄弟俩居住的双眼井背后的大山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洞,随着一支考古队的到来,打破了山村数百年的宁静。

  考古队命名“招果洞”

  “这里,这样的山洞多是给放牛时,牛避雨避太阳歇歇脚用的,当地人都把这种洞叫牛洞。”上午9点,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主任张兴龙站在洞口向贵州都市报记者介绍,山洞坐标N.26°32′22.83″,E.106°27′00.02″,海拔1280m,相对高度约30米,方向90°,洞口宽20米,高4米,向内延伸约25米。洞内较宽,东距麻线河200米左右。

  “这里叫牛洞的山洞有几处,为了区分,我们将这个洞命名‘招果洞遗址’”。

  张兴龙说,贵安新区开发建设以来,为配合贵安新区基本建设,打造贵安新区文化名片,深入挖掘贵安新区的文化底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抽调多位高水平专业人员,并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12人的考古队伍,对贵安新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发现大量的遗物和遗迹,年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中以史前洞穴遗址和魏晋南北朝墓葬最具特点。

  “贵安新区地处黔中腹地,喀斯特盆坝众多,境内河网密布,特别是喀斯特洞穴发育,这些发育于石灰岩中的洞穴成为古人类理想居所。”张兴龙介绍,在贵安新区的马场、高峰、湖潮、党武四乡镇,共发现洞穴遗址38处。“根据已经取得的成果,古人类至少在距今3万年左右,便开始在洞穴中繁衍生息,在洞穴中居住的历史,至少可以一直延续到距今4-5千年左右。”

  招果洞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书”

  “我们3月份开始对贵安新区展开洞穴遗址调查的,4月初来到这里,在洞中一个明清时期扰坑(专业术语,为不知道挖掘原因,文化层破坏严重的坑)边上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断面,我们对该断面进行了地层划分,并在第42层取了测年样本,经过碳十四年代测定,该层年代为距今1.7万年,我们非常兴奋。”张兴龙说,随后考古队将该断面切直,呈现出一个连续的剖面,剖面可知共有文化层71层,堆积超过6米。

  “在铲剖面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动物骨骼,石制品和骨角器。”张兴龙推断,山洞四周群山环绕,土壤肥沃,林木丛生,枝叶繁茂。能为食草食肉类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附近又有河流和泉水,又能为古人类及各种动物提供便利而充足的饮水条件。

  “清理剖面过程中,在文化层和扰坑内出土的石制品有上千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吕红亮教授告诉记者,考古队在扰坑剖面采捡到的石制品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多为燧石,也有石灰岩、水晶等其他石材,石制品石质坚硬,直到现在石器仍然锋尖、刃利,能够砍砸、刮削。“在一个地点,出现这么多层次的地层堆积,实属罕见,招果洞遗址可谓记录古人类活动‘历史书’。”

  谁是3万年前的洞主人

  “就目前掌握的信息推测,这里3万年前可能是一个古人类的中心营地。”张兴龙环顾四周山洞,对记者说从现在发现的火塘遗迹数量和打制石器、骨器规模不是很大。

  “到了,就是这里。”一群叫叫嚷嚷的中学生打破大山的宁静。

  “他们是来体验考古活动的中学生。”张兴龙介绍,招果洞遗址的剖面清理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考古研究所开展“与古人同行·贵安新区公众考古活动”,邀请贵阳一中、贵州师大附中两个学生考古社团的32名高中生到招果洞,体验考古活动。

  考古队的专家教学生们打制石器、使用探铲进行考古钻探、植物浮选、航拍摄影、组织参观文物库房。

  “社会上有很多人问考古有什么用?

  如果人类连自身的发展史都不了解,连自己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岂不有愧高级智能生物的标签?”张兴龙说,两个学校的学生来贵安新区,以后他们会组织到别的地方去。“让更多人了解考古,了解我们人类本身的历史,让枯燥乏味的数据和术语通俗化,让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大众思潮的一部分,成为整个人类的常识,也是考古学家的责任。”

  “下一步,我们将申请项目,对招果洞进行考古发掘。”张兴龙说,只有通过发掘,获得更多信息,才能够更好研究黔中地区古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学术课题,对解决贵州地区农业起源、动物畜养、陶器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都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考古发掘项目批准后,掀开3万年前洞主人的面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张兴龙对今后的招果洞遗址发掘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