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三国时期除了诸葛亮外,还有哪些人用过空城计?

  汉末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时期,在群雄逐鹿过程中,各种谋略、计策和阴谋诡计应时而生,

  “空城计”也理所当然地被用于战场。得益于《三国志》等史籍的传述和《三国演义》等小说的敷演,这一时期的“空城计”,比之于其他计谋,

  比之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空城计”,具知晓率高、描写者众、真假混杂、众说不一的特点。其中,

  传诵最广的是《三国演义》中蜀汉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后丞相诸葛亮于西城“弹琴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但是,这个精彩的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

  最著名的“空城计”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赵云、曹操汉水之滨遭遇战中。当时,曹操留守汉中的主将夏侯渊战死,曹操亲帅大军赶到汉中,

  与刘备形成对峙局面。一个偶然情况下的一出“空城计”,决定了战场格局乃至天下形势。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载: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赵)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

  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进,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公军追至围,

  ……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这出“空城计”,思虑严密,有条不紊,赵云完全靠自己的勇敢、智慧,靠制造假相而战胜强敌。突遇敌兵前锋——顽强作战;大军逼迫——冲锋陷阵以不示弱,

  却且战且退;退入军营——大开营门,偃旗息鼓,达到“虚者虚之,疑中生疑”以迷惑敌人的“空城计”效果;敌人撤退——战鼓震天,弓箭射后,

  而不是追赶以暴露虚弱。自谓比别人“但多智耳”的曹操,自始至终都未识破赵云势单力薄、虚张声势的真相。战后,刘备称赵云“一身都是胆”,

  军中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赵云、曹操汉水遭遇战,是古代著名的“空城计”战例,战略意义重大。它提早结束了曹刘在汉中的军事对峙,

  一定意义上加快了刘备称王称帝的步伐。曹操这年三月兵临汉中,并未与刘备发生大的军事对垒,而在与赵云作战失利后不久,

  就因部属“亡者日多”而于五月引军还长安。刘备再无北顾之忧,于是在这年七月称汉中王,次年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实际形成。

  吴孙权称王之初大将朱桓为抵御曹魏的进攻而施展“空城计”,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黄武元年(222年),裨将军、濡须督朱桓驻守濡须坞(今安徽无为县东北濡须水畔),

  这里是顺濡须水进入长江的必经之地。魏大司马曹仁为攻取这块战略要地,采取声东击西策略,声称将东攻羡溪(今安徽无为县东北,濡须坞东),

  而身帅步骑数万向濡须。朱桓既已分重兵赴羡溪,却得知曹仁大军距濡须只有七十里地,急忙遣使追赴羡溪之兵,但兵未还而曹军已至。这时,朱桓所部兵士只剩五千人,

  诸将皆有惧心。朱桓临危不惧,一方面安抚将士,一方面部署作战。他说:“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今人(指曹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

  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朱桓遂将计就计,令军士偃旗息鼓,

  外示虚弱,以麻痹曹仁,引诱其贸进。曹仁果然上当,没有集中兵力攻城,而是分成三队,其一由其子曹泰攻濡须坞,

  其二由将军常雕督将乘油船袭朱桓部曲妻子所在地中洲,自己帅万人留守橐皋(今安徽巢县西北柘皋)。朱桓率主力击退曹泰,又遣将攻取油船,

  获得了斩杀常雕、生擒曹将王双、曹兵死者千余的战果。这场战斗,挫伤了曹军的信心,从一定意义上巩固了孙吴基业,朱桓因之进封嘉兴侯,迁奋武将军。

  魏黄初七年(226年)八月,魏将文聘于江夏石阳城(今湖北黄陂县西)拒孙权之战,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空城计”战例。

  《三国志·魏书·文聘传》裴松之注引魏鱼豢《魏略》载:

  (文聘守石阳)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

  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

  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这里的记载与文聘本传和《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有出入,但仅就此记载而言,确属一出出色的“空城计”。文聘不惟示孙权以“空城”,

  而且竟“自卧舍中不起”。由于文聘“有威恩”,曹操尝称其为“真忠臣”,使孙权认为他断不至于如此“不负责任”,反生疑而退去。在文聘本传中,

  还有孙权撤退时文聘“追击破之”的记载。文聘坚守石阳的结果改变了战场态势,使孙权图江夏的计划破产。

  与上列三起“空城计”相比,嘉禾五年(236年)吴将陆逊活用“空城计”的战例,却蒙上了“不义战”的阴影。

  当时,孙权遣上大将军陆逊与大将军诸葛瑾率兵自夏口溯汉水进攻襄阳(今属湖北),陆逊给孙权报告军事部署的亲信在返回时被曹兵擒获,诸葛瑾十分惶恐,

  认为自己的虚实已被敌人掌握,应尽快撤退。但陆逊却镇静自若,他对诸葛瑾说:“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

  必败之势也。”陆逊于是与诸葛瑾定计,令瑾督帅舟船水师,自己带领全部人马,做出继续进攻襄阳的样子。曹兵历来惧怕陆逊,看到吴军攻势不减,急忙返回城中。此时,

  陆逊率军以胜利后者的姿态慢慢上船,徐徐返回。返回途中,为了证明非怯弱而退军,还托言行猎,袭击了安陆、石阳一带(今湖北应城东)的城镇和街市,

  斩杀、俘虏士兵和平民千余人。这次战场对峙,陆逊在前期示强藏弱、以弱胜强、化被动为主动的谋略,可谓对“空城计”战术的活用,值得称道。但他随后扩大事端,

  “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这种殃及无辜的行为为智者所不为,因而也受到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的严厉谴责。

  除以上四例外,在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后,蜀汉确实采用过“空城计”战术,不过,主人公乃裨将军王平而非丞相诸葛亮。王平是主将马谡的先锋,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王平反复规劝,马谡总不采纳,终于“大败于街亭”。兵败如山倒,在此严峻形势下,“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

  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当时,张郃的兵力达十多万人,王平以区区千人,临危不惧,藏弱示强,迷惑敌人,

  既保全自己,又收拾残局的壮举,是对“空城计”心理战术的绝妙运用。